在古代文獻中分別有“天下之中”和“天地之中”的概念,而且兩個概念經(jīng)?;煊?。由于這兩個地理概念迄今仍在河南廣泛使用,因此很有必要講清楚這兩個與河南相關的概念產(chǎn)生的特定背景及古人地理觀念的形成過程。
“中”與“天下”的起源
“中”之方位概念產(chǎn)生由來已久。唐蘭先生在《殷墟文字記》中說:“中者,最初為氏族社會中之徽幟……古者庭宇有大事,聚眾于曠地,先建中焉,群眾望見中而趨附。群眾來自四方,則建中之地為中央矣。列眾為陳,建中之酋長或貴族恒居中央,而群眾左右之,望見中之所在,即知為中央矣。然則中本徽幟,而其所立之地,恒為中央,遂引申為中央之義,因更引申為一切之中。”甲骨文中不僅有“中”字,也有東、西、南、北四土、四方的方位概念。早在20世紀40年代,胡厚宣先生《論殷代五方觀念及“中國”稱謂之起源》一文據(jù)此斷定:“殷代已有中東南西北五方之觀念”,并判定卜辭“中商”,“當即后世中國稱謂之起源”。
商代雖然已經(jīng)產(chǎn)生中、東、西、南、北五方觀念,但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天下”的觀念并未明確。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其長篇史詩《天問》中對天發(fā)問:“授殷天下,其德安施?”意思是說,天帝把天下交給了殷,是由于施行了什么德政?這里的“天下”和“德”顯然是西周以后的觀念,這些觀念在商代并沒有。西周時期已經(jīng)產(chǎn)生模糊的天下觀念?!对?middot;大雅·皇矣》記載:“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于周祜,以對于天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說:“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史記·管蔡世家》說:“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荀子·儒效》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