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人格尊嚴(yán)與人性高貴
從歷史上看,秦始皇無疑是有功于華夏統(tǒng)一大業(yè)的,他的書同文、車同軌,無疑也是有歷史的進(jìn)步意義的,但是歷史向來不是只有一個側(cè)面。在中國文化的譜系里,甚至在一般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秦始皇更多呈現(xiàn)為負(fù)面的形象。為什么?道理樸素,因為他反人性。兼并戰(zhàn)爭是反人性的,周莊王時代,中國已經(jīng)有一千萬人口,秦兼并諸侯,其所殺傷,三分居二,又經(jīng)十幾年暴政,“百姓死沒,相踵于路”。修長城也是很傷人道,殘酷強(qiáng)迫太多的勞工,死于長城底下的不計其數(shù)。孟姜女的故事就是民心的典型?! 渡袝防镎f“惟人萬物之靈”,就是說人是目的,以人為本,沒有什么東西更可以高于人性的生命存在,凌駕于人本身之上。這就是中國文化里說的“天地良心”的涵義。
所以我們選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一般選本只選《桃花源記》而未選詩),李白的《古風(fēng)》也涉及這個問題,表明李白確有思想,而不是一個成天只知道喝酒的詩仙。陶淵明還有一首詩專門詠荊軻,最末兩句說:“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對荊軻的人格,表示了很高的評價。陶淵明之詠荊軻,是反暴秦,是反非人道的社會,是把人道人性看得高于君王之統(tǒng)。而陶之所以要虛構(gòu)一個桃花源,是反非人道的社會。《桃花源詩》開頭兩句詩“嬴氏亂天紀(jì),賢人避其亂”,直呼其姓,已經(jīng)很明白?!短一ㄔ从洝分?ldquo;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也已經(jīng)點出了關(guān)鍵。所以桃源世界,是人性的世界,是高于秦始皇專制社會的另一個世界,所以陶淵明的金剛怒目式,與靜穆沖淡的美,在根基的地方,并沒有什么矛盾,都是講人性的自由,人道的莊嚴(yán)與尊貴。
李白最崇拜的古人是魯仲連。為什么,有三大精神美質(zhì),是從他那里來的,一個是個性自由精神,一個是功成身退精神,一個是人性精神。功成身退精神,如所周知,魯仲連幫助趙國解脫了秦國的包圍,平原君想封他,他再三辭,平原君又以千金為壽,魯仲連也決不收,且從此隱身不再出來,在一個充滿了紛爭與功利的蠅營狗茍的世界,這種謙退的生命風(fēng)姿,是高貴的詩人李白引為同調(diào)的。而個性自由與人性精神,更是李白一生心事所系。
李白特別敬重魯仲連,“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跟陶淵明詠荊軻“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是一樣的意思。如果說,“桃源人生”的提出,是中國文化精神藉陶淵明的靈心,所呈現(xiàn)而出的生命形態(tài),那末,“魯仲連人格”的提出,是李白一生最成熟最深刻的思想。上接孟子浩然之氣的大丈夫精神與莊子的游世自由人格,以切己的生命實踐,平交王侯,傲睨巢由,仰天大笑,高尊布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天地間堂堂做一個人,融儒道俠仙為一體。其人性高貴、人格尊嚴(yán)的精神,成為吾國詩歌思想史上的最明亮的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