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軍東征”與《廢都》
帶著對文學的憧憬,賈平凹大學畢業(yè)了。
他先當了幾年文學編輯,一邊看別人的稿子,一邊寫自己的東西。隨著《滿月兒》《果林里》的發(fā)表,“賈平凹”這個名字終于引起了評論界的注意。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商業(yè)化大潮來襲,“下海”是當時很響亮的詞匯。也是在那個時候,“陜軍東征”的文學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高建群有《最后一個匈奴》,陳忠實寫了《白鹿原》,賈平凹創(chuàng)作出《廢都》,引發(fā)人們閱讀長篇小說的熱潮。

圖片來源:《朗讀者》視頻截圖
《廢都》存在爭議,有人評價它為當代《紅樓夢》,有人說它“涉黃”。但也確實很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甚至評價過,如果不是因為有盜版的因素,它應該是中國銷量最大的小說之一。
賈平凹似乎并沒有因為《廢都》受挫。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的創(chuàng)作觸角更大幅度延展開來,寫出了《病相報告》《秦腔》《白夜》等小說,讀者也因此認識了胡方、江嵐和農(nóng)民劉高興們。
他還相繼拿下了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重要獎項。當年被退稿的小青年,終于成為了大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