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名單”未必能剎住商標惡意搶注風
2020年,全球約有1340萬件商標申請,中國以按類統(tǒng)計的約930萬商標申請居全球首位。初步統(tǒng)計,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全國有效注冊商標34300631件,比上年同期增加6920766件,同比增長25.27%。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搶注之風大肆橫行。
突然爆紅的少年丁真遭到“哄搶”,大國重器“天眼”變成了一包香煙,甚至連“鐘南山”和奧運健兒都被蹭了熱點。近年來,一波又一波“蹭熱點”的商標新聞屢上熱搜。
這種跟風搶注現(xiàn)象,其實已經與商標的本
來意義背道而馳。隨著“蹭熱點”式的商標注冊行為越來越多,一個又一個注冊商標令人啼笑皆非。
那些搶注來的商標,或囤或賣,其背后往往是難以想象的高額轉讓費、使用費,甚至可能推動惡意搶注商標成為一條灰色產業(yè)鏈——注冊費只需要幾百元,但如果搶注的商標是知名人士則可能涉及后續(xù)轉讓,可以獲得幾百倍甚至上萬倍的收益。
值得慶幸的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及相關行政執(zhí)法機構,針對熱點事件及人物的惡意搶注,通常采用批量駁回的方式來解決。比如,在中國奧委會喊話停止“惡意搶注商標”之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發(fā)布通告,對“楊倩”“陳夢”“全紅嬋”等109件商標注冊申請予以駁回。
去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市場監(jiān)督管理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辦法》明確,提交惡意商標注冊申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將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此舉能否剎一剎這股惡意搶注商標的歪風?對此,盤和林表示,根據商標法,惡意搶注商標行為屬于侵權范疇,而非行政處罰范疇。
嚴重失信名單對商標搶注行為有一定的威懾力,但是依然存在一個惡意搶注認定的問題。在司法實踐中,當前在先權利、不正當手段等搶注認定的要素并無明確規(guī)定,主觀惡意的認定也有爭議。所以,列入失信名單只是一種參考模式,關鍵還在于明確惡意搶注商標行為的法律邊界,加大對惡意商標搶注者的處罰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