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編成“永久性的著作”
文匯報:很多業(yè)內(nèi)人士認(rèn)為,您的這本《校注》堪稱是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我數(shù)了一下,您所用的征引書目包括史籍類89種、筆記類43種、文集類104種、近人著作類6種,且?guī)缀趺糠N都選擇了兩三個版本。請問對于文獻的選擇,您有哪些要求?
王曾瑜:《校注》是一本老書了。1989年的時候,我寫作了第一版,1999年的時候修訂了第二版,都是鉛印,今年出的是第三版,改用以電腦重新排版。這一版中我作了約180多處重要的補充和修訂,補了約3萬字的史料。
對于史料的選擇,按照使用史料原始性的原則,我盡量使用宋朝的記錄,之后歷朝歷代的文獻就可不用則不用了。當(dāng)然,明清時的載籍也有照抄宋代記錄,如果在今存宋籍中已找不到的,就必須使用。
文匯報:為什么您在年近八旬的高齡,還要修訂這部書,并把它看作個人最重要的著作?
王曾瑜:這部書出來以后,明史大家王毓銓先生曾將其稱之為“永久性的著作”。我個人目前對這次修訂也較滿意。在我的著作中,這本《校注》可以說花的心血、氣力最大。類似“岳飛傳”我相信后人會再寫,但是這本書的史料,我相信是相當(dāng)全的,是不可能被取代的,或者說要查岳飛的史料是不可能跳過我這本書而另起爐灶的。
對比30年前的1989年,現(xiàn)在查找文獻要方便很多。那時候我必須到北京圖書館去借書讀,天天騎車去看,結(jié)果騎到那里都沒力氣看書了,后來改乘公交好一點。這次修訂第三版的時候,在電腦上搜索史料就可以了,確實要方便許多,但也必須找原書的好版本查核才能使用。
當(dāng)時編第一版的時候,校樣至少要看3遍,剛出來的時候自己也比較滿意,但后來發(fā)現(xiàn)還是有不少錯漏之處。我是一邊看一邊改在書上,書都翻爛了,上面的批改很多。不過,我想以后再要這樣大補,是不大可能的了。
作者簡介:王曾瑜1939年生于上海,196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歷史學(xué)系,師從鄧廣銘先生。王曾瑜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榮譽學(xué)部委員,著有《岳飛新傳——盡忠報國》《宋高宗傳——荒淫無道》《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王曾瑜說遼宋夏金》《宋朝階級結(jié)構(gòu)》《宋朝軍制初探》《遼金軍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