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后來岳飛形象又是如何得到扭轉的?
王曾瑜:這主要是在岳飛的冤案被宋孝宗平反之后。說到平反也很讓人唏噓,岳飛死后近40年,宋孝宗決定給他定謚號,但“雖所習聞,而國史秘內(nèi),無所攷質”,可見岳飛事跡被湮沒到何等地步。為了定謚,官員們不得不采取訪問故將遺卒的辦法,但對岳飛事跡的記述依然顛三倒四,掛一漏十。
平反以后,岳飛的三子岳霖承擔了重新整理父親歷史的工作。他搜羅到一部分殘存的史料,其中包括80多件在左藏南庫“架閣”的宋高宗親筆御札。他還“攷于聞見,訪于遺卒”,并請國子博士顧杞整理出一個岳飛傳記的草稿。63歲臨終之時,他將這份草稿和其他史料托付給了次子岳珂。岳珂當時20歲都不到,他花了很大的力氣,在父親的基礎上又收集了很多材料,在宋寕宗嘉定十一年(1218)編成了《鄂國金佗稡編》。到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岳珂又將有關祖父的其他文件和記載彚編為《鄂國金佗續(xù)編》。在宋高宗、秦檜之流恣意玷污青史之余,岳霖父子窮搜冥索,得到了不少原始文件和其他記載,據(jù)以恢復了部分歷史真相。
文匯報:考慮到《鄂國金佗稡編、續(xù)編》是岳家后人編寫的,而且寫作時仍是宋朝,您認為這兩本書中對岳飛的記錄是否真實可信呢?
王曾瑜:總的來看,這兩部書無疑是成功之作,但也存在重大缺陷。
首先,岳珂本著強烈的孝子慈孫之心,對祖父的事跡不免有虛美的成分,其史筆也有不少錯訛和疏漏。
第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岳珂只能曲筆寫作,卻為后世戲曲小說塑造岳飛的“愚忠”形象開了先河。這主要表現(xiàn)在隱去了宋高宗與岳飛的矛盾,回避了宋高宗殺害岳飛的罪責。當然,這點我們也可以理解——岳飛既然是在趙宋政權之下恢復名譽的,岳珂就只能表白祖父“獨以孤忠,結知明主”,“以章先帝委寄待遇之隆”。事實上,岳飛與皇帝的矛盾,在紹興七年(1137)前即已存在,但總的說來,他還是宋高宗最器重、最著力提拔的武將。自紹興七年宋高宗收回令岳飛并統(tǒng)淮西等軍的成命,岳飛憤而辭職之后,兩人的裂痕愈來愈深,直至最后宋高宗決心違背宋太祖不殺大臣的誓約,動用屠刀,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岳珂不愿也無法正視這個客觀的史實,只能煞費苦心鋪敘了許多曲筆,大談宋高宗如何恩遇岳飛,把岳飛蒙難全怪罪到秦檜頭上。
“岳母刺字”系訛傳
文匯報:我們很多人提到岳飛,都會聯(lián)想到“精忠報國”四個字,也就是“岳母刺字”的故事,請問歷史上確有其事嗎?
王曾瑜:“岳母刺字”是在民間流傳已久且極富教育意義的故事。單純從感情上講,我又何嘗愿意否認這個至今仍激勵著中國人愛國精神的故事呢?
但無奈的是,在岳珂所著的《鄂王行實編年》中根本沒有記述此事。而且,從情理上推斷,岳母作為一個普通農(nóng)婦,一般只怕不認字。還有一點,當時的刺字是一項專門的手藝,并非任何人都有隨便給人刺字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