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繹高甲戲經(jīng)典木偶丑“班頭爺”
臺海網(wǎng)9月14日訊(記者 劉彥玫 文/圖)“見丑角,聞笑聲。”高甲戲的丑,相對于其他劇種,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無論是男丑鼻梁上的“豆干塊”,還是女丑嘴邊的大黑痣,都竭力夸張,以求笑果?;蛟S正是這份能戳中觀眾“笑點”的輕松詼諧,與演員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的角色刻畫,高甲戲在民間深受百姓喜愛,乃至清末民初年間成為閩南最大的地方劇種。
9月10日下午,在位于廈門育青路的“金蓮陞曲館”,非遺傳承人吳伯祥精彩開腔,講述高甲戲歷史文化,回溯濃墨重彩的戲曲人生,演繹經(jīng)典木偶丑“班頭爺”,將臺海網(wǎng)直播間的網(wǎng)友帶入了高甲戲的丑角世界,近距離感受高甲戲“丑角”的美學(xué)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