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背后的故事
日軍全面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在中共廈門工委直接領(lǐng)導下,以鴿翼劇社的部分小演員和中華小學的綠苗文藝社為基礎(chǔ),吸收了部分愛國兒童,于1937年9月3日正式成立了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簡稱“廈兒團”)。“廈兒團”全團30多人,最小的7歲,最大的17歲,團部設(shè)在廈門市定安路的保生堂,是為數(shù)不多的抗日兒童救亡團體之一。
“廈兒團”成立后顯示出其特有的活力。他們走上街頭,為前方將士募集寒衣、發(fā)動群眾為抗日獻金,并配合廈門其他抗日救亡團體,深入到郊區(qū)的禾山、胡里山等地,向駐軍和參加挖戰(zhàn)壕的市民進行慰問演出,成為抗日救亡運動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鄧穎超(后排右五)在廣州看望“廈兒團”時與部分團員的合影。
廈門淪陷后,為了爭取海外華僑支援祖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中共中央南方局決定派“廈兒團”到南洋各地開展募捐活動。
1938年5月下旬,全團從漳州徒步奔赴廣州。他們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不顧疲勞地投入緊張的宣傳活動,被群眾稱為“炮火中的小英雄”。
1939年7月15日,海防華僑青年服務(wù)團工作人員和“廈兒團”合影。
“廈兒團”的團員們,在革命的洪爐中受到了鍛煉和考驗,一些團員此后成為我國電影、戲劇、音樂等領(lǐng)域的中堅,有的成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機關(guān)領(lǐng)導崗位的骨干人員。
今天起
我們將推出《廈門寶藏》系列專欄
精選8個系列文物藏品
由廈門廣電集團廣播中心主持人
作為文物守護人
帶領(lǐng)大家以尋寶探秘的形式
破解文物密碼
讓我們一起用趣味的方式解讀文物
一起尋寶漲知識
敬請期待!
(來源 :廈門市博物館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