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8月28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當前,廈門市正在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而在廈門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記者昨從廈門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獲悉,近期,該單位公布了“廈門市第五批新增市級非遺項目”的具體情況,共新增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閩南話《湯頭歌訣》、翔安車鼓弄、鼓浪嶼通背拳、宋江獅等。至此,廈門有市級以上(含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9項。
那么,這新增的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具體有哪些?它們有什么特別之處?《閩南風情》周刊將對此進行分批介紹。本期,讓我們走近其中的4個項目。
閩南話《湯頭歌訣》:把中藥方劑唱出來
《湯頭歌訣》是清康熙年間的老中醫(yī)汪昂整合中醫(yī)古方編撰而成,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等都寫入歌中。在閩南,不少本地老中醫(yī)喜歡用閩南話韻律來唱誦《湯頭歌訣》,至今已300多年。

閩南話《湯頭歌訣》
年逾八旬的廈門老中醫(yī)白鷺是閩南話《湯頭歌訣》的非遺傳承人。白鷺的父親白天福隨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歸國,救死扶傷。白鷺自小耳濡目染,4歲便開始學習閩南話的《湯頭歌訣》,9歲認藥學醫(yī),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批中醫(yī)。如今,白鷺吟唱的閩南話《湯頭歌訣》完成了所有錄音,為傳承發(fā)展留下了原始聲音資料。
專家表示,用閩南話唱誦,可以幫助中醫(yī)更好地記憶和理解中藥方劑,并能普及閩南話,幫助學習中藥和生僻字詞的閩南話發(fā)音,讓《湯頭歌訣》和閩南話的學習變得妙趣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