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月20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三摘曹禺劇本獎,三獲“五個一工程”獎,四得“文華獎”……本土劇作家曾學文及他的作品已然是廈門戲劇發(fā)展的重要標志。近日,好消息再次傳來,曾學文入選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此次福建文藝界僅2人入選。
文藝創(chuàng)作不同于其他,但打造經(jīng)典,同樣需要一顆追求極致的匠心。曾學文,可謂是一位堅持用筆尖打磨戲劇精品的“劇匠”。
閩南文化
提供創(chuàng)作源泉
曹禺劇本獎是中國戲劇文學最高獎。2006年,曾學文的歌仔戲《邵江?!窐s獲首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這是曾學文人生中第一個曹禺劇本獎。
提起這部戲,很多人都會想起開場經(jīng)典的一幕:妻子亞枝端著木盆慢慢走到邵江海跟前,脫去他的鞋,輕輕蕩一蕩木盆里的水,再將他的腳緩緩放入水中。典型的閩南婦女形象躍然臺上,即便是那洗腳的木盆也烙著深深的閩南文化印記。
曾學文回憶,當時與《邵江?!穭”疽黄鸾坏綄а菔种械倪€有一疊厚厚的閩南文化資料。那不僅是他信手拈來的創(chuàng)作元素,還是他深入骨髓并堅持融入戲劇的信仰。從歌仔戲《邵江?!?、《蝴蝶之戀》到高甲戲《阿搭嫂》、南音樂舞《長恨歌》,閩南文化蔓延在曾學文的每一部戲里。曾學文說,作為土生土長的廈門人,是豐富的閩南文化帶給了他無窮的創(chuàng)作源泉。
將閩南文化絕妙地融入戲劇中,與曾學文的另一項工作———文化研究密不可分。1983年,曾學文調入廈門市文化局劇目創(chuàng)作室,擔任了《中國戲曲志·福建卷》的編撰,參與傳統(tǒng)藝術與民俗的調查研究。從此,曾學文的研究、創(chuàng)作二者相輔相成。
曾學文戲劇取得的成就表明,最閩南、最廈門的文化是廈門戲劇走向全國、走出國門的一把金鑰匙。他堅信,講好腳下這片土地的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