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主旋律”振民心
上個月22日晚,集美居民紀昌美專程帶妻女到附近的嘉庚劇院觀看音樂劇《生生不息》。全劇五幕、共23首流行歌曲通過多種音樂類型一一呈現(xiàn),這讓熱愛音樂的紀昌美一家人超級喜歡。“嘉庚精神應該代代相傳,這部音樂劇生動地講述了集美學村的故事,弘揚嘉庚精神,正能量滿滿,帶孩子來看很有意義。”紀昌美說。
緊扣時代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振奮民心,黃榮認為,這是廈門演藝精品能夠走出去的第二法寶。
近年來,廈門本土文藝作品頗受本地市民及全國文藝界的認可。其中,音樂話劇《老宅》曾獲福建省第25屆戲劇會演劇目一等獎,《沉沉的厝里情》榮獲文華優(yōu)秀劇目獎、中國舞蹈“荷花獎”作品金獎等多個獎項,這兩部精品在全國10個城市巡演時,每場演出的上座率為80%左右,出乎演職人員的意料;舞劇《繁·靜》在第三屆福建舞蹈“百合花獎”專業(yè)舞蹈大賽中獲創(chuàng)作銀獎,還獲得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舞蹈大賽的創(chuàng)作銀獎;歌仔戲《渡臺曲》曾獲全省戲劇會演劇目一等獎。
廈門三部文藝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在全國位居前列。“廈門文藝作品不僅注重挖掘本土特色,還注重塑造作品的精神內(nèi)核,因此作品能跟這個時代同呼吸共命運,能夠傳播正能量,傳遞向上精神。”黃榮說。
曾學文塑造的古道熱腸的閩南阿婆“阿搭嫂”,使他獲得了人生的第二座曹禺劇本獎獎杯。《阿搭嫂》是曾學文對舉國熱議的“老人該不該扶”的叩問,到哪里演出都非常受歡迎,被高度評價為“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的精品”。
如今,有一部分臺灣人竟然罔顧日本對臺灣殖民統(tǒng)治的事實,妄圖割裂臺灣與大陸的歷史聯(lián)結(jié)。“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再不發(fā)聲,這段歷史將來就是一本亂賬。”出于學者的義憤,也出于對兩岸關(guān)系的思考,曾學文將臺灣抗日最壯麗的一頁寫成戲劇《大稻埕》,在“家文化”的母題背景下,為作品找到了精神立柱——鄉(xiāng)土社會守護中國文化的力量,也就是中國人的精神筋骨。
同樣地,廈門青年編劇林志杰創(chuàng)作的歌仔戲《渡臺曲》反映了閩南先民“唐山過臺灣”的曲折經(jīng)歷,故事的結(jié)局也契合了兩岸當前的和平主旋律。而《沉沉的厝里情》則展現(xiàn)了閩南人的情懷和大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