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7月19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文 梁張磊/圖 實習生 梁舒萍)不同年代的暑假,都被刻上了屬于那個年代的特殊烙印,這些烙印純真可愛,充滿情懷,更彌足珍貴。它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回憶,但你看你看暑假的臉,一直都在悄悄地改變!
從“60后”的挑水喂豬、照顧弟妹,到“70后”的上樹抓鳥、下河摸魚,再到如今“00后”的出國游學、聚會K歌……暑假帶來的是不一樣的精彩,卻是一樣的歡樂!
“60后”:挑水喂豬照顧弟妹
在“60后”成長的那個學習雷鋒榜樣和勞動模范的時代,學生沒有絲毫的學業(yè)壓力,所以當年,孩子們暑假的活動內(nèi)容大都與勞動有關(guān)。生于1960年的黃友財說:“和現(xiàn)在不同,那個年代孩子讀書好不是件值得炫耀的事。當年,我們的作業(yè)可以不用寫,老師也不管,但這么多時間卻不能都拿來玩,有好多活得干呢!”
黃友財回憶,那時家家戶戶都很窮,而且都生好多小孩,父母每天下地干活,長兄長姐就幾乎都要包攬全部的家務活,“當時的家務不是洗碗、拖地、擦玻璃,而是挑水、喂豬、帶弟妹!現(xiàn)在回想起來很累,但在那時卻一點也沒覺得,因為當時人們都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為勞動是光榮的。”
當然,忙完之后,村里放映的露天電影就成了孩子們的最愛,“搬張小板凳,早早占位置,一部《地雷戰(zhàn)》,我看了幾十遍,至今每句臺詞都能倒背如流。”電影放映結(jié)束,約上小伙伴一起躺在稻草堆里數(shù)星星,跑到田間地頭抓螢火蟲,跳進小河小溪里游游泳,其樂無窮!
“70后”:上樹抓鳥下河摸魚
“70后”的暑假,開始告別“勞動最光榮”的時代。
出生于1973年的林顯榮說,印象中,他的小時候還處于物資匱乏的時代,因為“當年每天一到傍晚,我家那臺12英寸的黑白電視一打開,隔壁好多小伙伴就會聚集過來,家里一下就變成了小型電影院”。
暑假期間,他們不用再干苦力活,而是取而代之以各種親近大自然的玩樂。“在村子里,好玩的事情數(shù)都數(shù)不清,我們上樹掏鳥窩,下河摸螃蟹,到地里偷西瓜,進山里抓蛤蟆,隨便在路邊撿幾粒小石子,就能玩上大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