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5月18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今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記者日前探訪全市各個博物館,搜羅鎮(zhèn)館之寶和館藏精品,介紹它們的故事——希望下一個與它們相遇的人會是您。
陶梟(6000年前紅山文化時期)
收藏館:省源古歷史博物館
據(jù)稱是廈門最古老的文物

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陶梟。
此尊陶梟高約40厘米,來自距今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這尊陶梟原來流傳在內(nèi)蒙古赤峰草原上,直到1995年,它和省源古歷史博物館館長陳斌在一次機緣巧合中相遇。
陳斌回憶,那次旅行中,朱民英老師突然向他提起,前晚夢見一只長相怪異的鳥。正當朱民英還在為夢里那只怪鳥思慮時,就在蒙古包的角落里這尊陶梟不期而遇。陳斌向陶梟主人提出購買,但遭到了拒絕。“我只好‘三顧茅廬’請?zhí)諚n。”陳斌說,陶梟的主人是個蒙古漢子,講究情義,陳斌就頻頻造訪,和他把酒言歡,最終用真誠打動了他。
陳斌介紹,陶梟與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陶鷹鼎極為相似,這說明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互相交匯,而且大件陶制品保存得如此完整,更為珍貴。據(jù)了解,這尊陶梟或是廈門目前最古老的文物。
臺灣地圖(明末)
收藏館: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
鄭成功時期的軍事地圖
這張地圖是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人類學系教授王守楨先生認為該圖系繪于明末,可能是鄭成功時的軍事地圖。該地圖除用黑線描繪地形和用不同色線描繪水路交通線之外,運用洗煉的彩繪圖畫形象地標明山川形狀、水陸交通、軍事布防、居民分布等。地圖上所見的厝名是閩南、閩西的縣名,其中有許多地名還保留用閩南方言稱呼。
陳嘉庚劍
收藏館:華僑博物院
浙江群眾感念陳嘉庚精神所鑄

華僑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陳嘉庚劍。
可能誰都沒有料到,這把鐫刻著深深敬意的寶劍,后來會如此命運多舛。不過幸好,它如今完好地躺在華僑博物院內(nèi)。
劍長100厘米,由精鋼劍身和木質劍鞘組成。劍身有錯銅北斗七星圖案,下書“披荊斬棘為國增光”及“龍泉民字號制”;背面為“陳嘉庚惠存浙江龍泉各界敬贈廿九年九月”字樣。時光倒回劍身上的1940年9月23日,時任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主席的陳嘉庚先生抵達浙江龍泉,這是他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慰問抗日軍民的行程之一。浙江龍泉的各界群眾感念陳嘉庚先生的民族精神,敬贈先生一把龍泉劍。
后來,這把劍輾轉各處。陳嘉庚先生回新加坡前,將其留在內(nèi)遷的集美學校;后又長期放置于廈門集友銀行金庫;1962年間由時任華僑博物院負責人陳永定取回,并精心制作了一個與劍形狀一樣的盒子,里面放上黃綢布來存放這把寶劍;文革期間,此劍曾被借走一年,因砍樹而折斷,所幸最后焊補修復完好。
青花哥釉五毒蓋罐(清·乾隆)
收藏館:廈門觀復博物館
最有閩南味道的典藏

廈門觀復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青花哥釉五毒蓋罐。
此罐藏于廈門觀復博物館,罐的蓋上立著只“蟾蜍”,罐身采用青花堆塑“蝎子”、“蜈蚣”、“壁虎”、“蜘蛛”分列四處,毒蟲凸出,非常醒目,整體構成“五毒”。五毒罐是閩南人用來泡藥酒或是擺設、驅邪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