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窯素三彩
達摩坐像(清初)
收藏館:廈門市博物館
被評為“存世相當(dāng)稀少,當(dāng)之無愧的國寶”

廈門市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德化窯素三彩達摩坐像。
清朝初期,在德化的一座窯坑里,一尊高18厘米的達摩坐像從高溫中出爐;幾百年后,它光潔如初,被完好收藏在廈門市博物館里——在央視《國寶檔案》中被評價為“存世相當(dāng)稀少,是當(dāng)之無愧的國寶”。
德化窯以燒制白瓷出名,在國外有“中國白”之稱。這尊達摩坐像卻非通體透白,身披黃色袈裟,著靛藍色寬松長褲,袈裟和褲子上裝飾著一朵朵黑色的折枝花卉,“三色”明艷。黃、藍、黑三種素色,使艷麗的服飾和白色素凈的肌膚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
這是素三彩在白瓷上應(yīng)用,難得的成功范例——德化瓷土較軟,燒造中本就容易開裂變形,加入素三彩更增加燒造難度。
“中秋月餅”匾額
收藏館:鼓浪嶼餡餅食品文化博物館
最“吃貨范”的典藏
1956年,鼓浪嶼17家私營餅鋪合為鼓浪嶼食品廠,由“添成面食店”傳承下的“中秋月餅”匾額也歸于鼓浪嶼食品廠。這塊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匾額長約80厘米,寬約30厘米,為福建省鼓浪嶼餡餅食品文化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館藏精品】
白玉御題薄意
山水帶蓋貫耳扁瓶
(清·乾隆)
收藏館:廈門市博物館
瓶腹兩面,還有畫與詩

白玉御題薄意山水帶蓋貫耳扁瓶的其中一面:“曲院風(fēng)荷”。
很難想象,這個通高20厘米,口徑6.1厘米,底徑7.1厘米的扁瓶,是由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
瓶腹兩面還有畫與詩——用薄意雕刻技法,似畫又似刻。其中一面是西湖十景之“曲院風(fēng)荷”,兩位雅士端坐飲茶賞景,上方是乾隆皇帝恭錄前人古詩的御題:“幾個田田漾細風(fēng),乍看綠葉想花紅。昆明湖上浮輕舫,六月風(fēng)光訝許同。”另一面則是西湖十景之“柳岸聞鶯”,沿著盤旋山間的石階,亭臺樓閣若隱若現(xiàn),兩位書生正在依依惜別,一旁還有船家正在等待,圖上方也刻著乾隆皇帝題寫的詩句:“盡有宮商石與金,栗留誰似獨情深,戴家只在潤州表,可識清波門外林。”
曾在清廷內(nèi)的這件玉瓶,如今被收藏在廈門市博物館內(nèi),而這還要歸功于它后來的主人林爾嘉。在當(dāng)時的閩臺地區(qū),林氏家族是頗有影響力的名門望族。光緒末年,林爾嘉聽說清政府計劃重整海軍,決定捐贈200萬兩白銀用于海軍建設(shè)。清政府因此對其加官進爵,慈禧太后還將宮中的玉器賞賜于他。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林爾嘉回到臺灣,臨行前他將一部分慈禧太后賞賜的玉器留在了鼓浪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林爾嘉裔孫林慰禎代表家族將林爾嘉留在鼓浪嶼的大量書畫、玉器等藏品捐獻給了廈門市政府,這批玉器從此被廈門市博物館收藏,成為珍貴的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