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紀錄片《鼓浪嶼往事》計劃登陸央視
有的成果則借助于影像呈現(xiàn)。
今年3月,關于鼓浪嶼的十集系列微電影《美麗廈門·回眸鼓浪嶼》開播。《回眸鼓浪嶼》由省著名文史專家鄭國珍教授擔綱總編劇,本土導演呂祖松執(zhí)導?!啊痘仨睦藥Z》不僅僅是站在歷史上說歷史?!眳巫嫠山榻B,影片除了歷史背景,還加入了戲劇元素,還原上世紀初的鼓浪嶼,反映鼓浪嶼人文精神、以廈門本土真實故事為素材改編,涉及林語堂與廖家大院的羈絆、最早在鼓浪嶼發(fā)展西醫(yī)的郁約翰的故事、菽莊花園、家庭音樂會等,電影鏡頭的串聯(lián),將觀眾再次帶回到鼓浪嶼的歷史傳奇中。
另一套紀錄片《鼓浪嶼往事》也已完成大綱,正在抓緊拍攝制作中。目前計劃制作成5集共50分鐘,后期還計劃把5集合并精剪為20分鐘的單集版本,登陸央視播放。
3、“名人牌”越打越響
文化挖掘,繞不開“人”,一年來,馬約翰、林巧稚等“名人牌”,越打越響。
10月底,兩岸清華七人制足球邀請賽在鼓浪嶼舉行。據(jù)清華校友總會秘書長郭樑博士介紹,這場足球賽還是兩岸清華第一次選擇在北京、新竹以外的地方開展的體育交流活動,之所以選中鼓浪嶼,正是看中兩岸清華與鼓浪嶼的特殊淵源——清華體育的標志性人物、曾任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的馬約翰教授,就是土生土長的鼓浪嶼人,也是鼓浪嶼一直著力打造的一張文化名片。
位于原荷蘭領事館二樓的馬約翰紀念館、以“馬約翰”命名的體育場、毗鄰馬約翰體育場而建的馬約翰廣場、高2.25米的馬約翰銅像……鼓浪嶼打造馬約翰品牌的努力讓清華人印象深刻,郭樑在賽后說,非常希望明年還來琴島“以球會友”。
也就在不久前,毓園景觀改造提升工程完成。
作為鼓浪嶼人、人民醫(yī)學家林巧稚的紀念園,毓園每年都吸引大量醫(yī)學工作者和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巨大的人流給毓園帶來不少壓力,再加上建園30年來,很少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修復,毓園部分區(qū)域土地裸露、設施老化,石頭書頁上的墓志銘也掉了色。
一切都隨著這次改造提升而改變:園內兩棵標志性南洋杉的樹壇壇沿鋪設了新的大理石條,成為游客小憩的好去處;石頭書頁的字重描上色,墓志銘清晰可見;園中小道旁已立起圍欄,圍欄內,植物一片生機勃勃……“提升毓園環(huán)境,把林巧稚的精神發(fā)揚光大,是一件充滿正能量的事?!薄稄B門日報》原副總編輯、傳記文學《林巧稚》的作者郭建堯說,鼓浪嶼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包括林巧稚在內的諸多“名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