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心事,可直接加“心一周”微信二維碼
傾訴:我有位指責型媽媽,和她住一起25年了,感覺生活就像是一場災難。
她總是雞蛋里挑骨頭,無法和我共情。和她講話,我永遠只會聽見抱怨和指責。比如吵架后,她會指責我:“你知道自己哪錯了?為什么錯?”我做任何事情,她都不滿意。我搞個衛(wèi)生,她在一旁冷對:“瞧你拖的地板,還不如別干。”我生病發(fā)燒了,她會說:“告訴你天冷,別穿那么少,你不聽,活該!”
看到親友買房,她說那是靠家里資助。和她講話,我每天都心情低落。她嘴太碎了,帶給我的永遠是負能量。
回復:身處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讓你不但沒有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愛,而且還會隨時因為一些小事被打壓,時間一長就會出現(xiàn)自我懷疑,降低價值感。這確實讓你心力交瘁,如履薄冰。指責型人格的性格特點是遇事習慣從外界找原因,一旦受委屈會覺得所有人都與自己為敵。這類人群往往比較孤獨,他們內心也渴望愛,只是不知道如何尋求愛、表達愛。他們以前或許也是在充滿指責、打壓、缺乏認可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伴隨著時間推移,便構成了一個人的性格底色。
面對無法割舍的關系,作為子女要學會一個本領,就是把問題和人分開,區(qū)分事情和自身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事情好壞,并不代表自身好壞。時刻提醒自己,不是你的錯。你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但盡量避免以指責和攻擊性語言去回擊,才不會讓關系變得更加糾纏。多花些精力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讓自己擁有更好的生活與人生價值。
廈門市仙岳醫(yī)院心理治療師 辛宛諭
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