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龍眼樹
講述人:林地球
我老家在石碼,那邊還有祖屋,屋后種了幾棵龍眼樹,那是我爺爺以前種的。小的時候,每年暑假,父親都會帶著我回去摘龍眼。
記憶中,每次回去,父親總會給我講石碼的歷史。我上中學時,有一次回去摘龍眼,父親問我:“你猜一猜,這棵龍眼樹今年收成多少斤?”
我一看,滿樹結滿了龍眼,這可怎么猜?
父親耐心地給我講:“可以把這棵樹分成若干塊,比如20塊,每一塊再分成5個小塊,看看每個小塊有多少斤,乘以5就是這個大塊的產量,再乘以20就是這棵樹的總產量。”摘完以后,一過秤,真的和父親估計的差不多。
這件事在我的記憶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我當了老師,給學生上課講微積分的時候,我就給他們講這個例子,學生們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微積分。
我父親叫林文來,出生于1901年,是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的集美中學的第四屆畢業(yè)生。他在世的時候,常給我講嘉庚先生的往事,比如“一根拐杖”的故事——陳嘉庚重視教育,在建設廈門大學、集美學村時,他都親自主持,經常拄著拐杖,去工地督工。他很嚴格,若有誰偷工減料、磨洋工被他發(fā)現(xiàn),他都很不客氣,掄起拐杖就打下去。最終,一棟棟嘉庚建筑拔地而起,為廈門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父親曾留下來一張照片,那是他們班拍攝于1924年(民國十三年)的畢業(yè)照(父親上學時用的名字是林斐然),是研究陳嘉庚早期建筑風格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史料。后來,我把這張照片捐給了陳嘉庚紀念館。
父親博學廣聞,對廈門的典故都很了解。在廈門的時候,他每天早晨都會到海濱公園(現(xiàn)在的輪渡碼頭一帶,鷺江道改造后把公園拆掉了)散步,閩南人稱之為“吃空氣”。很多人都喜歡他,都圍著他:“文來伯,來給我們講講新聞!”我現(xiàn)在的很多知識,也是我父親傳授給我的。
父親的人生很精彩,到了晚年,反而活成了老頑童。我侄子喜歡養(yǎng)狗,他就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個筐出去,一頭裝著我侄子,一頭裝著狗。每次回想起這個畫面,我還是覺得很有趣。
我今年76歲了,父親如果還活著,現(xiàn)在有120多歲了。又是一年清明時,我特別思念他,不知道他會不會和我一樣,常常憶起家鄉(xiāng)的龍眼樹,和龍眼樹下的微積分往事……
(海峽導報記者 錢玲玲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