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月11日訊 據廈門電視臺報道 近年來,廈門市大力推進“快遞進村”工程,通過開辟快遞公交、設置末端驛站等形式,把快遞服務延伸到鄉(xiāng)村。但因為運輸路程遠,快遞體量小,運輸成本高等因素,農產品出村和快遞進村,依然是目前農村物流的痛點和難點,10日的《關注兩會 聚焦民生》系列報道,我們就來聊聊“快遞進村”。
后溪鎮(zhèn)黃地村,算是集美比較偏遠的一個村莊,距離鎮(zhèn)政府就有25公里的路程,村民楊彩玉家的果園,就在這里。最近進入豐收季,果園果樹的枝頭上掛滿了沃柑和柑橘,楊彩玉說,今年,果園的產量預計可以達到10萬斤,她本來想主攻出口貿易,但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國外的銷路受阻,她只能嘗試在國內進行線上零售。
果園負責人 楊彩玉:碰到疫情,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麻煩,從去年就開始快遞(寄出)了,我們通過線上銷售、微信(朋友圈),還有合作社、供銷社都一直在幫我們銷售,通過快遞(寄出)。
楊彩玉說,鮮果零售季節(jié)特征明顯,寄遞需求往往集中在一兩個月內。村里沒有快遞網點,每次寄件都要自己把鮮果運到鎮(zhèn)上寄出。再加上生鮮運輸的快遞成本較高,快遞費用一直居高不下,相應地,就拉低了鮮果線上銷售的性價比。目前,她的鮮果零售主要還只能靠朋友圈的口口相傳,在大型電商平臺上并沒有什么競爭優(yōu)勢。
運輸路程遠,快遞體量小,運輸成本高的問題,也影響著黃地村村民的快件寄遞效率。黃地村的常住人口只有幾百人,大多是中老年人,每個月平均只有十幾件快遞。郵政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件量太少,村里的快遞驛站目前已經暫停了運營,現在日常的快件主要依靠郵遞員進行寄遞。郵遞員來回一趟,就要花掉兩個多小時,而且只能送小件的快遞。
順豐速遞集美灌口分部經理 包雄圖:黃地村算是在我們廈門市是比較偏遠的一個村,如果說我們有能力配送上去的話,一天配送一個兩個(快遞件),這樣的話我們浪費的人力物力就很大。
郵政相關負責人說,為了滿足村民們的寄遞需求,近兩年,他們也嘗試和公交集團合作,開辟了快遞公交線路,一天兩個班次,讓快遞坐著公交進村。但面對偏遠鄉(xiāng)村普遍存在的路程遠、體量小、成本高的問題,要想提高配送效率、縮短收寄時效,就需要設置更多三級驛站、引入其它家快遞企業(yè),快遞公交也需要加密班次、高運力,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快遞人員、站點、資金等等配套目前都很難跟上。
中國郵政集美分公司總經理 羅衛(wèi)東:解決快遞進村問題,需要非常大的投入,在服務過程中,我們首先滿足用郵需求,(同時)通過我們郵政的服務,把偏遠山區(qū)的農產品進城的通道打通,為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出一份力,我想農產品進城,包括郵快合作等等,不(能)是郵政一個部門在做。
面對偏遠山村普遍存在的路程遠、體量小、成本高的問題,如何讓“快遞進村”的最后一公里更加暢通?在今年的“兩會”中,代表、委員們也提出意見建議,我們接著來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