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9月6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米糕是中國的傳統(tǒng)小吃食品,擁有悠久的歷史。古籍里的“稻餅”“餌”“糍”等指的都是類似的食品,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第一次有了“米糕”的正式稱謂。北魏的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shù)》中詳細記述了古人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
如今,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米糕,而閩南古早味的米糕因為工序繁瑣、費時費力,如今市面上已經(jīng)很少見了。舊時的閩南,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用米糕祭拜,這是它曾經(jīng)盛行不衰,深深烙印在閩南人記憶里的原因。而今天,傳統(tǒng)米糕開始被各種精美便捷的點心替代,那種吃上一口就滿心歡喜的老味道很難覓得了。幸運的是,我們在翔安的一戶人家找到了這種味道。
采訪的時候我們了解到,農(nóng)歷七月做出來的米糕最好吃。因為這個天氣的溫度和濕度,做出來的米糕最松軟。中秋后天氣逐漸干燥起來,米糕的口感也會慢慢地變硬。看來我們趕得正巧。
那天采訪完,發(fā)了個朋友圈,引得圈里一眾好友紛紛感嘆著,開始了回憶殺。于是隔天和友人又開了二十公里路的車,專程去買上幾斤剛出爐的米糕。剛出爐時的米糕配上幾口清茶,思緒一下子就被帶回孩童時期,圍坐在大人旁看著她們做著米糕,或是眼巴巴看著屋梁中間掛著的吊籃,想著吊籃里的米糕什么時候可以再吃呢……
讓我們走進翔安新圩后行村蔡保珍的家里,和她一起尋回那古早的記憶。

蔡保珍和新出籠的米糕
屋外的艷陽下,曬著一排排的蒸籠。走近一看,蒸籠上還記載著年份。舊時綁蒸籠都是純手工制作,綁蒸籠的師傅大多為莆田人,綁完一個蒸籠,師傅會把當(dāng)年的年份記載上去。我找了找,最早的一個寫著“一九八五年”。那濃濃的古早味頓時冒了出來。
如今,蔡保珍家的手工蒸籠就有九十多個,加上后來的鐵蒸籠,總共有百來個。然而生意好的時候,這么多蒸籠還是不夠。“我在我們新圩可紅了。”她甜甜地笑著說,像孩子一樣。

從小會做,蒸出美味與眾人分享
蔡保珍回憶,在她孩童時期,父親便在村里給人家加工米糕粉。她從小就覺得做米糕好玩,有時忍不住伸手去碰,還會被長輩喝斥。因為興趣加上從小耳濡目染,到十幾歲,她就學(xué)會了米糕的制作要領(lǐng),這個過程可以說是“不知不覺的”。因為喜歡吃,蔡保珍便常常有意識地和嫂嫂們聚在一起琢磨研究一些閩南古早小吃的做法,今天蒸個米糕,明天蒸蛋糕饅頭等,漸漸地,也就熟能生巧了。
后來組建了家庭,蔡保珍和丈夫在家中的自建房經(jīng)營起一家小商鋪。當(dāng)時在院子里造了個柴火灶,店里生意不忙的時候,她便會做些米糕、碗仔粿之類的古早味小吃。本來是自己吃的,有客人來買東西時也會請客人嘗幾塊,結(jié)果常常是客人們這個吃一塊那個吃一塊,自家還沒吃上幾塊,很快就分享完了。客人們都在感嘆好吃,說以前新圩還有十幾家店做著米糕生意,但慢慢的就找不到了,紛紛建議蔡保珍專門做一些古早小吃來賣。
嘗試創(chuàng)新,讓古早味具有現(xiàn)代感

蔡保珍的米糕店就這樣開張了。米糕雖美味,但做米糕的流程繁瑣辛苦,難怪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做米糕的工具做前都要先擦洗一遍,做完也都要擦洗一遍,洗完了一天拿進拿出的也要費不少時間。”蔡保珍感慨道,“我已經(jīng)五十幾歲了,每天凌晨兩三點還要早早起來準(zhǔn)備做米糕的工具,現(xiàn)在年輕人當(dāng)然都不想學(xué)這個了。我常說看你們哪個要學(xué)我全部教給你們,可沒有人做得到,太辛苦了。”
這門手藝遲早會斷掉,最大的原因是年輕人不知道什么是“古早味”了——這是蔡保珍的見解。“小時候,我奶奶叫我和她一起包粽子,我不去包,她就會說以后奶奶走了,你們不會包就沒得吃了。這樣的話我現(xiàn)在跟女兒念叨就沒用了,女兒說有錢外面什么都能買到。可她不知道,工廠大批量做出來的東西已然不是古早味了。”
蔡保珍拿出了一些可愛的糕點模具,上面有hello kitty、小熊維尼之類的圖案。她說,她準(zhǔn)備用這些帶有現(xiàn)代圖飾的模具來做一些米糕,拉近年輕人跟古早小吃的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