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嶝

本報記者在小嶝采訪小嶝社區(qū)黨委書記洪飛進(左一)和“第一任書記”邱永亮(左二)。

從小嶝紅磚古厝遠望,海岸上依稀可見建設中的新機場。
臺海網7月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小嶝社區(qū)黨委書記洪飛進和小嶝島曾經的“第一任書記”邱永亮,新老書記在小嶝島上的古榕樹下,“同框”講述了海島的變遷。遠處,就是廈門新機場建設工地。
新老書記各自談了很多,兩人都認為:這些年讓小嶝擺脫困境的,是已經成為廈門精神重要組成部分的“英雄三島”精神。
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不怕犧牲。不可否認,以此為精髓的“英雄三島”精神,一直都是推動發(fā)展的法寶。
憶往昔:前沿陣地,歷經炮火洗禮
扛著幾袋沉甸甸的資料走下電瓶車,86歲的邱永亮老人似乎比許多年輕人還利索。為了與我們的這次見面,他花了好幾個日夜準備了這些素材,卻還說:“時間有點倉促,還有幾個數據沒有核好。”
早已移居南安的邱永亮,對于小嶝當地居民來說并不陌生。這不僅是因為他曾是小嶝島的“第一任書記”,更在于這數十年來他對這個海島的愛——一有空閑,他不是回來走走,就是在家里整理小嶝的歷史檔案。所以有人說,邱永亮就是小嶝“活動的博物館”,只要有關于小嶝的問題,他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
邱永亮最引以為傲的,是藏在他資料夾內頁里泛黃的“任命書”——1952年,還不到20歲的他,成為金門縣小嶝鄉(xiāng)人民政府鄉(xiāng)長,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小嶝的第一任“領頭羊”。
當時的小嶝是什么樣的?邱永亮說,只有一個字:苦。他回憶,解放初期,小嶝島上只有3座兩層高的樓房,幼年時的他與父母兄弟七人擠在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泥土房內,島上的居民靠近海捕魚維持生計,他們有時甚至要把爛掉的地瓜撿回家,曬成地瓜粉充饑。
不過,即使“苦”,邱永亮仍對那段被炮火洗禮的歲月滿懷深情。“新中國成立后,小嶝仍是對臺的前沿陣地,1958年‘八二三’炮戰(zhàn)打響,貧瘠的村莊幾近被夷為平地。”他說,面對槍林彈雨,小嶝居民可謂人人皆兵,前仆后繼支前參戰(zhàn)。
如今,硝煙早已散盡,斷壁殘垣上建起了一棟棟古樸典雅的閩南古厝,載著游客的電瓶車在村落里來回穿梭。邱永亮領著我們參觀新小嶝的時候,恰好遇見了小嶝社區(qū)黨委書記、主任洪飛進,一個80后的年輕人。
新老書記就這樣在古榕樹下,“同框”講述海島的變遷。我們身后的背景,是前堡里自然村連片成勢的燕尾脊屋檐,再遠處是湛藍的大海,更遠處則是廈門新機場建設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