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1月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文 常海軍/圖)細心的廈門市民,一定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最近一年多來,廈門各個社區(qū)多了很多“馬甲客”,或紅色、或橙色、或綠色的馬甲,是他們最鮮明的標志。
他們,就是廈門的垃圾分類督導員。他們,每天都會守衛(wèi)在分類垃圾桶放置點,為生活垃圾的分類不厭其煩地講解、宣導。
他們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做好垃圾分類,是打造城市文明高顏值的關鍵一環(huán)。他們愿意用自己的無私和付出,為城市文明貢獻力量。
如今,這樣的“馬甲客”在廈門有4000多名,正是有了他們,在垃圾分類一年多來,廈門的社區(qū)環(huán)境明顯改善,垃圾分類程度大大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顯著提升。接下來,跟隨導報記者走近垃圾分類督導員,看看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蜂巢山社區(qū)許淑英 笑臉是最好的“敲門磚”
干凈利落的短發(fā),和藹柔和的聲音,這是今年58歲的許淑英,蜂巢山社區(qū)市仔街的一名垃圾分類督導員,一個點四個桶是她的“地盤”。
許淑英性格直爽,說話做事總是條理清晰,蜂巢山地處廈門老城區(qū),小區(qū)比較分散,很多老年人思想觀念比較傳統(tǒng),許淑英認為,這樣的小區(qū),宣導工作非常重要,要讓大家從心里認同垃圾分類,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榜樣帶動,才能真正把垃圾分類。
為此,除了每天4小時垃圾分類督導工作外,她會花費大量業(yè)余時間走訪入戶,和社區(qū)鄰居做朋友,慢慢感化和影響大家??吹接腥巳永?,她第一時間迎上去,“你好”、“謝謝配合”時常掛在嘴邊,大家高興了,垃圾分類的工作也高效地推進了。
說易行難。接近300戶的“管轄范圍”,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許淑英也曾遇到“關你什么事,我不分你能把我怎樣”的住戶,她的辦法是隔三差五就入戶,“笑臉是最好的敲門磚,像串門一樣上門,親自上手教他們分,久而久之大家也能相互理解了”。
有人勸許淑英,“退休了就享享清福,別干督導員了”,可是她不這樣認為,在她看來,有健康的體魄才能繼續(xù)做事情,垃圾分類督導員很崇高、很偉大、很有意義,她為自己是垃圾分類督導員而驕傲,為社區(qū)環(huán)境日益美麗有自己的一份努力而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