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6月5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這兩天,廈門人的朋友圈傳來一個讓人傷心的消息:廈門老字號小吃店創(chuàng)始人、91歲的吳再添老先生于6月1日駕鶴西去。不舍、祈禱、祝愿……廈門人用自己的方式悼念這位老人。對許多廈門人而言,“吳再添”這個名字不僅意味著地道美味的蝦面、芋包、燒肉粽……更是一份難以割舍的文化情結(jié)。
這樣的味道幾十年不變
金黃色的斜陽灑在肩頭,帶著結(jié)束一天忙碌的閑適,人們信步走向美湖路的“吳再添小吃”。
和往常一樣,這里照常開門迎賓,并沒有因?yàn)閰窃偬淼碾x去而緊閉大門。帶著孫子的老奶奶、剛放學(xué)的小學(xué)生、耳朵里夾著耳機(jī)的年輕人……大家在門口的收銀臺前排隊(duì)、點(diǎn)單、付款,領(lǐng)取阿姨給的小吃兌換券,然后憑券到相應(yīng)的窗口取餐。這樣的取餐方式讓人有種置身于20世紀(jì)的錯覺,因?yàn)?,這樣的服務(wù)流程只出現(xiàn)于早期的國營單位,但在吳再添小吃店里卻一直沿用下來。如今,這種老派又妥帖的服務(wù)也成為“吳再添”的一大特色。
“這碗蝦面一吃就是十幾年?。?rdquo;坐在記者對面的食客是一位頭發(fā)斑白、帶著老花鏡的老先生。他一邊細(xì)細(xì)地吃著蝦面,一邊與記者攀談。“湯頭好、面筋道,這樣的味道只能在‘吳再添’吃到!”老先生告訴記者。當(dāng)記者告訴他,吳再添已在日前過世了,老先生有些驚訝,“店一直都開著,我還真不知道這個消息呢。”
而一部分人是聽到吳再添辭世的消息,特意趕來小吃店的。家住在鷺江的市民老林就是其中之一。昨天,女兒拿著手機(jī)告訴他,吳再添去世了,很久沒吃“吳再添”的老林就動了念頭再來店里吃一次。“我本來擔(dān)心這兩天店里會歇業(yè),自己會撲空呢,沒想到小吃店非但開著,生意還這么好!”吃著熱乎乎的芋包,老林告訴記者,“和小時候吃到的味道一模一樣!”老林說,小時候家里條件一般,只有逢年過節(jié)父親才會帶他們到中山路的“吳再添”去吃一頓。“這是我們童年里最開心的記憶之一,當(dāng)時我們還經(jīng)??吹絽窃偬碓诘昀锩η懊蟆R晦D(zhuǎn)眼,他過世了,我們也老了。”老林不禁略帶悵惘地說。
“不歇業(yè)是爺爺?shù)囊馑肌N覀兊曜叩囊恢笔瞧矫衤肪€,就是為大家服務(wù)的。”吳再添的孫子吳思航說,爺爺肯定不愿意看到因?yàn)榧依镉惺戮妥尨蠹页圆坏?ldquo;吳再添”。
用本土口味和平民路線吸引人
1928年,吳再添出生,盼子心切的伯父為其取名“再添”,希望這個男孩能給自己帶來添丁的好運(yùn)。小學(xué)5年級輟學(xué)后,吳再添當(dāng)過長工、賣過咸飯,還賣過燉罐。20歲那年,因?yàn)橐煌胛r面,他在廈門局口街和中山路交接處的那棵大榕樹下的小吃攤開始聲名鵲起。據(jù)說,那時吳再添每天賣出的面有近100公斤,一個月繳的稅足有100多元。
其實(shí),當(dāng)時廈門已有了一家很大的“蝦面莊”。那么,為何吳再添的蝦面還能脫穎而出呢?因?yàn)閰窃偬韾圩聊?。他想,廈門人愛吃甜,于是他往湯里加了冰糖,然后,又放上了蔥頭,把湯的香味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放什么料、放多少,吳再添把每個環(huán)節(jié)拿捏得剛剛好,終于熬成了好吃的蝦湯。再加上每碗蝦面的價格是0.15元的“平民價”,吳再添的蝦面自然吸引了許多食客。
忠于本土口味和平民路線的定位,是吳再添成功的秘訣,也是他最大的堅持,此后幾十年風(fēng)雨不改。
20世紀(jì)50年代,吳再添小吃店被并入國營的廈門飲食服務(wù)有限公司。1985年,吳再添被派去大同路,經(jīng)營即將倒閉的大眾飯店。憑借自己的能力,他把大眾飯店改名為吳再添小吃店,其間生意爆紅。在代表廈門參加的福建省烹飪大賽中,吳再添使出他多年的絕活,一舉奪得兩個金獎和8個銀獎的驕人成績。“燒肉粽”“芋包”“油蔥粿”“沙茶面”“蝦面”等先后被認(rèn)定為“中國名點(diǎn)”“中華名小吃”,大同路49號的“吳再添小吃店”一時成了廈門小吃的代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