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6月5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陳元欽)吳再添這個名字,在廈門人眼里,意味著地道好吃的蝦面、土筍凍、冬粉鴨,和難以割舍的本埠文化情結。上周五,這位讓整整三代廈門人流淌記憶和追思的廈門老人走了,享年91歲。前天,在天馬山殯儀館舉行了吳老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
70年前從一個小吃攤起步
吳再添,生于1928年,是地道的廈門人,也是廈門老字號“吳再添小吃店”的創(chuàng)始人。
1948年,吳再添在廈門局口街和中山路交接處的那棵大榕樹下擺了一個小吃攤,開始經(jīng)營蝦面。上個世紀50年代初,吳再添將蝦面攤位遷至當時號稱廈門美食街的廟仙路。
1956年,順應當時公私合營的政策,吳再添的小吃店并入了廈門飲食服務有限公司。自此,吳再添從個體小商販轉變?yōu)橐幻麌衅髽I(yè)職工。
3年后,吳再添調到了另一家飯店,這是廈門飲食服務公司旗下的永風飯店,當時已經(jīng)經(jīng)營不善。吳再添到了以后,這家店便改名為“吳再添飲食店”。吳再添擔任飲食店的經(jīng)理。每天,他穿著工作服在廚房里掌勺,甚至騎上三輪車去運貨。
文革期間,“吳再添飲食店”曾被改名為“味中香”、“紅會”、“三友”等。生意不復火爆,通常每晚9時就打烊了。
一時成廈門小吃代名詞
1985年,吳再添臨危受命去拯救因虧損即將倒閉的大眾飯店。這里離鷺江道輪渡碼頭不遠,本是一處風水寶地,在有關方面的首肯下,飯店更名“吳再添小吃店”,開始了名人救市,成就“中華老字號”的悲壯征程。
此間,在代表廈門參加福建省烹飪大賽中,吳再添使出他多年的絕活,一舉奪得兩個金獎和8個銀獎的驕人成績。名師、名點、名店,一路春風,大眾、實惠、好吃,深受平民青睞。“燒肉粽”、“芋包”、“油蔥粿”、“沙茶面”、“蝦面”等先后被認定為“中國名點”、“中華名小吃”,大同路49號“吳再添小吃店”一時成了廈門小吃的代名詞。
成名后的吳再添對本土飲食文化的情結愈為濃厚,并將其融入到對閩南小吃的改良提升中,數(shù)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手藝和名字蒸煮廈門的小吃品牌,堅持最原始的做法、最地道的口味。
1987年,填好退休表格的吳再添,又被公司留下?lián)谓K身顧問。那段日子里,他經(jīng)常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盤店三四次,為的是讓店內每個攤位的毛利合理化。
2004年9月28日,吳再添正式退休,并辭去了“吳再添小吃店”終身顧問的頭銜。
聲音
廈門老字號協(xié)會秘書長楊毅
老一代已經(jīng)離去 新一代需要突破
“廈門的老字號正在面臨著鳳凰涅槃般的痛苦和機遇,老一代已經(jīng)離去,新一代需要突破,需要用現(xiàn)代理念在傳承中發(fā)展。”廈門老字號協(xié)會秘書長楊毅說,商務部正在啟動中華老字號動態(tài)管理,而以很多老字號現(xiàn)在的發(fā)展狀況,很多將被淘汰。“因此,廈門老字號必須吐故納新,通過新技術、管理和資本注入改造,才能適應市場需求,讓老字號傳承發(fā)展。”
楊毅并表示,老字號之所以是老字號,并不僅僅是歷史悠久,而是在歷史商業(yè)長河里不斷搏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在眾多老字號中脫穎而出,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發(fā)展,也就沒有老字號。
“老字號必須在市場競爭中戰(zhàn)勝對手,讓社會接受,在競爭中發(fā)展。”楊毅說,老字號就是在不斷消亡中崛起的,民營老字號第二代和國有集體老字號企業(yè)都要擔負起責任,敢于拼搏,勇立潮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