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志向正在制作薄餅皮

臺海網(wǎng)4月30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林彬彬/文)從13歲開始做薄餅皮,一做便是43年。在這漫長歲月中,從他手中誕生的面皮,已經(jīng)超過了100萬張。他是翔安新圩的薄餅皮制作師蔡志向。他做的薄餅皮,是制作閩南美味菜肴必不可少的材料,承載了傳統(tǒng)的味道以及異鄉(xiāng)人滿滿的鄉(xiāng)愁……
絕活 搖著面團向下一抹
手中的面團,在他不快不慢的搖晃中上下扭動,就如同一個將要墜落的水滴,在往下的時候,突然又被拉上去,反反復復地上下左右伸縮。突然,他的手往下一抹,一道旋轉(zhuǎn),鐵板上便多了一層薄薄的面皮,如果這皮兒上有少許顆粒,那個面團會再次降臨,把這些顆粒給吸走。“薄餅皮就是要薄,要均勻,不能有小顆粒,搖著面團是為了讓顆粒縮進去。”蔡志向熟練地掀開一張面皮,放在了旁邊,從下手到制作完成,時間大概是20秒。
這是4月28日下午,蔡志向在新圩菜市場中的日常場景。作為一名50多歲的老師傅,如今他每天都要制作數(shù)百張薄餅皮。這種閩南傳統(tǒng)美食薄餅必不可少的材料要做得好吃,對和面有一些要求,但制作手法也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