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記者朱俊博
【做法】
每天未售完的食物放入冰箱供人自取
在龍山文創(chuàng)園附近的一家牛肉小吃店,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門口擺設(shè)的一臺冰箱。它被塞在一個小隔間內(nèi),第一眼看上去,很像一臺ATM機,并在醒目位置寫有“飯菜不過夜,拿走不用謝”的標(biāo)語。
每天下午5點到第二天凌晨2點時段,冰箱和店面廣告牌一同開啟,而且在其他時段,冰箱并不通電,里面也是空的,只有在牛肉店打烊后,才會放入食物。
被放進(jìn)去的食物,都是這家小吃店提供的,有白米飯、咸飯、蘿卜湯、牛尾湯、牛骨湯等。“這些食物都是當(dāng)天沒賣完的,放在冰箱內(nèi),任人自取。”店員說,每天結(jié)賬過后,他們都會將當(dāng)天沒賣完的飯菜放進(jìn)冰箱,第二天上午開店時,這些飯菜就都被取走了。
店員說,每天制作的牛肉小吃雖然都有一個概數(shù),但銷售量卻不好估計,只有出現(xiàn)剩余才會放入冰箱,“非工作日也許會多一點剩余,有時候也只會剩白米飯。”店員說。
【初衷】
為口碑不賣隔夜菜 警示自己控制成本
“我們只是為了控制成本才這樣做,初衷并不是為了做公益。”店老板林輝才說,他開的這家店,頗有點實驗性質(zhì),選址不在鬧市區(qū),前期購買牛肉制作配方就花了很多錢,堅決不做外賣,只限堂食,甚至和一些外賣網(wǎng)站都沒有合作,所有這些做法,都是盡量讓食物帶著“鍋氣”,保留原汁原味。
林輝才說,最初因為無法預(yù)估銷售量,頭一兩個月食物浪費情況很嚴(yán)重,“咸飯和牛骨湯每天都要各浪費20多份,牛排也會浪費三五份,白米飯就更多了。”他說,如果按照一些商家的做法,隔天再賣也是可以,但對口感肯定會有影響,對聲譽也是一種傷害。
通過摸索之后,林輝才想到了上述方式,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堅持了3個月。“一來不會讓食物白白倒掉浪費,二來也可以警醒自己,要控制成本。”林輝才說,雖然間接幫到一些有需要的人,但這是在他計劃外的。
林輝才說,冰箱使用了3個月,現(xiàn)在成本也控制得當(dāng),每天放入的不會太多,食物都不會浪費,他覺得很滿意,也會堅持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