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廈門傳統(tǒng)花燈有三種
廈門文史民俗專家郭坤聰說,在廈門的各種元宵燈會上,傳統(tǒng)花燈總共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宮燈”,這種燈籠多數(shù)用竹制骨架,外部蒙上紅布,過年過節(jié)經(jīng)??梢姡坏诙N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ldquo;走馬燈”,這種燈籠利用空氣受熱膨脹的原理,讓燈籠上的圖案自動旋轉(zhuǎn),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第三種就是“豆仔燈”,源于1000多年前。
郭坤聰說:“‘豆仔燈’用閩南話講,就是小燈籠的意思,給孩子玩非常合適。它是一種統(tǒng)稱,可以有很多種造型,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漂亮的幾何造型。”

■黃壽三正在給龍燈上油彩。 方章雄 攝
鏈接
兩天做一個漳州龍燈
漳州也有不少閩南特色的燈籠,龍燈就是其中一種。記者近日走進(jìn)云霄縣云陵鎮(zhèn)溪美社區(qū)內(nèi)的一家民俗工藝品店,店主黃壽三正給一對龍燈上油彩。
畫滿各式花紋龍身的龍燈十分漂亮,不僅裝飾的材料多,而且需要制作者掌握竹扎、龍畫、棉紙、油彩等技法。黃壽三說:“制作一個龍燈,需要花上兩天的時間,包括劈篾子、制作骨架、粘布、上色、刷面漆等工序,都是手工活,從骨架的搭建,到龍畫的制作,再到龍身的鱗甲,都要一點一滴完成,馬虎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