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技藝 巧手制燈
一些老廈門人還會做“豆仔燈”,有的還開課傳承老手藝
元宵節(jié)到了,各種燈會活動也紛至沓來,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花燈很受孩子們的喜愛。在老廈門人的記憶里,有一種極具廈門特色的花燈叫“豆仔燈”,一到元宵節(jié),街上到處是舉著“豆仔燈”的小孩,非常熱鬧。如果不小心把“燈”燒了也沒關系,一旁的大人會高興地說“發(fā)財發(fā)財”,有吉祥的寓意。
“豆仔燈”長啥樣?如何制作?記者近日走訪了兩位老廈門人。

■蘇國華手工制作的傳統(tǒng)花燈,最左側為“豆仔燈”。 陳立新 攝
做一個要4小時
材料要到泉州買
家住塔厝的蘇國華今年87歲,自詡是個“老頑童”,喜歡唱歌、伴奏、制作視頻,還會自己裁剪衣服,用他自己的話說:“什么都喜歡玩一玩,學一學。”每年臨近元宵節(jié),他還會亮出一項絕活——制作“豆仔燈”,送給周圍的孩子。
記者來到蘇國華家里時,他正在小方桌制作燈籠。桌上擺滿了竹篾、蠟燭、紅紙、金線等材料,房間里掛著一些已經(jīng)做好的花燈,其中1個鯉魚造型的很吸引眼球,另外有3個結構相似,內(nèi)外兩個竹框,外框是骨架,內(nèi)框糊上紅紙,貼著剪紙圖形。蘇國華指著這3個花燈說:“這就是以前廈門最常見、孩子們最喜歡的‘豆仔燈’。”
蘇國華拿出了配件和半成品,邊比劃邊介紹:制作“豆仔燈”首先要“劈竹”,讓毛竹篾粗細適中;做竹圈時要“烤竹”,不然太脆了容易折斷;竹圈間連接的地方,要用“紙捻丁”配合膠水,只用線捆綁強度不夠……他說:“做一個‘豆仔燈’至少需要4個小時,還不包括準備材料的時間。很多材料都要專門去泉州買。”
堅持開課已近十年
教了近500個孩子
同樣會做“豆仔燈”的王邦欽今年也有80歲了。
王邦欽表示,他以前也經(jīng)常做“豆仔燈”送給親戚朋友的孩子。有一次,遠在深圳的孫子說要回來跟他學做“豆仔燈”,這讓他觸動很大。他說:“制作‘豆仔燈’不僅是一種傳統(tǒng)的手藝,還是一種文化,要傳承下去。”從那之后,他制作“豆仔燈”的時間就變成了夏天,地點從家里變成了各類夏令營。他粗略計算了一下,從2009年至今,他已經(jīng)在夏令營里教了十五六個班,總共有近500個孩子學習了這門“手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