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扣響發(fā)令槍不由得落淚了
2003 年這場“舉全市之力”舉辦的馬拉松,后來毫無疑義地成為該年各大媒體所評選的“十大新聞”之一。
比賽當天,作為裁判的施建平扣響發(fā)令槍,11998名選手開始在美麗的環(huán)島路上奔跑。“扣響發(fā)令槍的那一刻,我不由得落淚了。當時,臺上的市領導也都很激動;臺下,所有同事都激動得擁抱、眼眶濕潤。”施建平回想那一幕,仿佛就在昨天,“這項賽事終于在廈門辦到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大家付出了多少汗水……都值得了。”
施建平看著首屆廈馬的跑者聞聲出發(fā),場面壯觀,不由得感慨。當時籌備賽事時,由于廈門缺乏相關經驗,具體每個崗位該做什么、如何操作對接等事宜,都缺乏專業(yè)指導。于是,組委會請來了北馬的總裁判文復生,對廈馬裁判組成員進行培訓。廈馬裁判隊伍虛心請教北馬,認真追究每個細節(jié),最終總算順利完成了第一屆廈馬的執(zhí)裁工作。“培訓、演練……事無巨細,把控賽事每個環(huán)節(jié),真的很不容易,為了首屆廈馬,大家都做了特別多的工作。”施建平說。
比賽當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裁判團隊需要4:30集結,5點到崗。檢錄區(qū)、賽道各點、飲水飲料站點……各司其職。8點鳴槍,下午2點關門,關門以后還要收拾器材、桌椅以及剩下的飲水飲料補給品,在終點等成績出來,審核簽字、上報中國田協(xié)和國際田聯(lián)等等,看似瑣碎,卻馬虎不得。“由北馬指導,廈馬創(chuàng)辦之初就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臺階。所以,首屆廈馬有條不紊,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從策劃、籌備到比賽的全過程,可稱是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揭幕賽。”
4 不忘初心學習發(fā)展創(chuàng)新
從最初的借鑒北馬的經驗,到如今,廈馬走過16載風風雨雨,在第一屆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廈馬裁判團隊在組建、分工、培訓、執(zhí)裁上都越來越規(guī)范專業(yè)。廈馬裁判團隊還曾在2009年時編了《廈門馬拉松裁判工作手冊》一書。后來,成了廣州、鹽城等很多城市的參考。
明年年底就要退休的施建平,回顧廈馬16年競賽組織工作發(fā)展歷程,以裁判長的角度,他認為可以用“學習-發(fā)展-創(chuàng)新”來概括。
2003年-2007年這五屆是學習階段,基本上是用北馬的“腳本”組織競賽,他們具有豐富的組織競賽經驗。
2008年-2016年這九屆是發(fā)展階段。每屆比賽結束后,組委會廣泛傾聽和收集辦賽存在的不足,并編制“問題目錄清單”,在籌備下屆比賽的過程中,從存在問題入手逐一改進。正是建立這種機制,使廈馬一步一個臺階地走到了今天的“雙金”賽事稱號,在跑者圈里形成了“北有北馬,南有廈馬”之說。
去年和今年這兩屆可以說是創(chuàng)新階段,在學習借鑒國內外馬拉松辦賽經驗的基礎上,陸續(xù)推出一些馬拉松組織競賽的方案。例如,第一個實行分區(qū)檢錄分槍起跑的做法較好地緩解了賽道容量不足的問題;第一個制定自己的“精英級選手標準”,只要達到該標準就能直接參賽;第一個實現(xiàn)用號碼布指引選手參賽……
2019年的廈門馬拉松,施建平作為競賽總管,還將再次踏上征程。而連續(xù)舉辦了多年的廈馬,也正向世界“六大滿貫”馬拉松賽方向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