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禾山社區(qū)和枋湖南社區(qū)“聯手”加急擴大采樣規(guī)模。

▲社工陳琴燕在社區(qū)醫(yī)院幫患慢性病的老人取藥。

在金尚社區(qū),退休后的陳慧英重返抗疫一線。

▲醫(yī)護人員為接受封閉式管理的外國居民手上的傷口拆線。
臺海網3月3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總有一個個的瞬間觸動人心——微信群里,社工們一行行溫馨提示;小區(qū)外圍,志愿者靠在椅子上的倦容;社區(qū)里,居民電話那頭傳來的沙啞聲音……這些畫面,鑄就了湖里區(qū)群防群控、群幫群助的暖心抗疫長卷。
在湖里,無論是白天黑夜、還是風里雨里,總有一群人的身影堅守在離居民最近的地方——他們是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是來自基層的“硬核力量”,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崗位上,成為守護萬家燈火的最美防線。
“最后一公里”的放心
“自疫情發(fā)生以來,社區(qū)工作人員基本天天都奮戰(zhàn)在一線,即便汗流浹背、嗓子喊啞了,他們仍不厭其煩地幫助每一位居民快速進行檢測。有他們在,我們很安心、很放心!”20日,一位自稱“禾山居民”的市民朋友特地致電市長專線表示感謝。
原來,隨著居民核酸檢測需求的增加,枋湖中心客運站核酸檢測點一度出現“排長龍”的現象,盡管兩個采樣臺放棄中午休息時間,堅持運轉不停歇,仍遠遠滿足不了采樣需要……
當天晚上,在公安、城管等部門大力支持之下,禾山社區(qū)和枋湖南社區(qū)“聯手”將采樣規(guī)模擴充至12個采樣臺。本著“人員集中、力量集中”原則,加大物資、人員等投入,確保核酸采樣工作順利進行。
“15分鐘完成檢測,點贊!”“一晚之間天差地別,果然是中國速度,點贊!”第二天,連續(xù)5封感謝留言通過市長專線辦,傳遞到了禾山街道。
每一個安心入睡的夜晚,總有社區(qū)工作者披星戴月、遲遲未歸。他們是讓人眼眶濕潤的“小人物”,如同點點星光照亮了這座城區(qū)的靜謐夜空。
在江頭街道金尚社區(qū),曾經的社區(qū)工作者陳慧英,是鄰居街坊口中稱贊不絕的抗疫一線“老將”。去年9月,她就主動申請延遲退休,奮戰(zhàn)金尚小區(qū)封控區(qū)一線。
今年,已經退休的她,看到曾經的“戰(zhàn)友”們緊鑼密鼓地在金尚中心廣場布置核酸檢測點位,立即聯系社區(qū),申請出戰(zhàn)。56歲的陳慧英,再次加入抗疫一線,成了核酸檢測轉運組的組長。為了減少穿脫防護服的時間,她常常忙得一個上午一口水都沒喝,大家都看不出她已經退休,忙起來的時候,她常常來得最早,走得最晚,連輪流吃飯都是最后那批。
在離得不遠的祥店社區(qū),同樣有一位“停不下來”的網格員——余淵。不久前,余淵摔傷了腿,同事心疼她,都舍不得排她的班,但余淵卻堅持留在抗疫一線。每天早上,余淵拖著打著石膏的右腳,拄著拐杖按時到社區(qū)報到。
余淵打趣地說,正是因為“走不了”,才“離不開一線”。“我是閑不住的人,眼下社區(qū)防疫任務這么重,我雖然走不了路,但還可以接打電話、核實信息,幫大家分擔工作量。”
顧不上住院的愛人、奔走在無物業(yè)小區(qū)防疫的社區(qū)書記潘偉江,為了摸排信息無法抽身陪同父親做手術的網格員蔡漢勝,為居民開設10分鐘心理“小課堂”的社區(qū)書記汪閩菊,打了太多電話、被電信公司誤判為“詐騙分子”的社區(qū)副書記陳娉婷……湖里的社區(qū)工作者用實際行動,打通了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用一次次的暖心問候,驅散了居民心頭的陰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