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
制一支香有9道工序 晾曬最關鍵也最辛苦

■制香工序中最重要的晾曬環(huán)節(jié)“擲香花”。
“小小的一支香,需要經(jīng)過很多工序,包括沾、搓、浸、展、掄、切、晾、染、曬等9道工序。”40歲的廈門靚澤和公司老板蔡躍輝說。出生在馬巷古垵村的他,從小就與香結緣,他的長輩都是手藝精湛的制香人。
蔡躍輝說,市場上常見香品主要有盤香、竹簽香、臥香、塔香等,古垵村制的香主要是禮佛用的竹簽香,主要材料為竹子、天然植物粘粉,還有沉香、檀香或中藥為主的香料,這也是目前馬巷大部分制香企業(yè)的傳統(tǒng)用料。
“優(yōu)秀的制香匠人,從第一關的‘扎腳’開始,就為香做了‘精準定位’。”他說。竹簽香的長度通常分為48厘米、39厘米和32厘米,手藝好的制香人會為一捆捆香精準留出8厘米或10厘米的距離,做出來的每根香長度一致。用粘粉給竹簽香打第一遍底時,也很考驗技藝,如果打得不夠平滑,或水分太多,都無法讓香粉上得均勻。
香做出來后,晾曬是最關鍵也是最辛苦的環(huán)節(jié)。剛做出來的香品,不能直接放在太陽下暴曬,否則容易變形,要先裝在篩子上一層層壘起來,在陰涼處通風數(shù)日后再晾曬。晾曬時,手藝人還會將扎好的一束香往地上輕擲,落地后用雙手很快地朝一側輕扭使之自然攤開像一朵花,這一做法因此有個好聽的名字——擲香花。
“曬香時,村里的空地、樓頂都擺滿了香,非常壯觀。”蔡躍輝說,這是很多古垵村人的童年記憶。竹簽香顏色有紅色、黃色和黑色,都是中藥香,從旁邊經(jīng)過,都會聞到沁人心脾的中藥香。
(文/圖 記者 戴舒靜 通訊員 何振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