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蛟池已被人工填土綠化,擬建公園。
臺海網(wǎng)9月6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馬巷龍蛟池原名“林家池”,是清代富商“林百萬”建造的。“林百萬”的真名叫林芳德(1698—1758年),清嘉慶版《同安縣志》記載說:“林芳德,捐職州司馬,捐百金修梵天文公書院,倡改岳口理學名宦石坊;施棺十年,費以千計。”這是位有錢的大善人,急公好義,樂善好施。
據(jù)坊間流傳,林芳德之子林中桂欲娶安溪李光墺(時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之女李倩(亦是當朝宰相李光地的侄女)為妻。李光墺嫁女有個條件:林家須為其女建造一幢閣樓,樓后要有花果園,樓前要有魚池,俗稱“前魚池,后果子”。
林家不缺錢,隨即興建了一座“棲云樓”,馬巷人稱之為“梳妝樓”;棲云樓前挖了一口大魚池,馬巷人稱“林家池”。林家敗落后,林家池產權幾易他人,光緒年間改稱“垅溝池”。上世紀80年代,馬巷鎮(zhèn)政府重定馬巷地名,雅稱“龍蛟池”。
據(jù)光緒版《馬巷廳志》載:“垅溝塘,在馬巷新建天后廟右畔,為蓄注之所,居民每以午節(jié)斗龍舟于此,灌田二十余石種。”就是說垅溝塘的功能,主要用于蓄水注流(今馬巷三鄉(xiāng)片區(qū)的生活廢水和雨水均蓄存于此);每逢端午節(jié),居民會在池塘上賽龍舟;蓄水量可灌溉農田100多畝(按一畝稻田15斤谷種為計算,一石谷種120斤,一石谷種能播8畝水田,灌田二十余石種,即水田100多畝)。
據(jù)老人回憶,原龍蛟池面積約20畝,最深3米左右,1949年前是三鄉(xiāng)蘇姓家族的養(yǎng)魚用水。上世紀50年代,曾作為馬巷織布廠的漂染池,因污染農田于60年代停用。后來水產公司作為魚苗養(yǎng)殖場,并建有電灌站灌溉農田。
上世紀90年代后,電灌站被拆毀,水池被填為雜荒地。鎮(zhèn)政府曾向社會募捐,準備在這里建兒童公園;最新的規(guī)劃是擬修建休閑公園。
馬巷缺水。龍蛟池曾經是馬巷最大的池塘,如今變成一個小水塘,令人惋惜。(文/圖 蘇文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