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在德國訪問的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在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首腦會談,并共進晚宴時提到,“德國徹底地承認了歷史(錯誤),通過積極反省獲得周邊國家信任,并成為歐盟主要成員國之一”。日媒分析稱,樸槿惠此言或在暗批安倍政權在歷史問題上的立場及態(tài)度。
樸槿惠還指出,“德國的努力,為共同維護東北亞和平秩序的東北亞三國提供了藍本”。
目前,日韓中三國圍繞島嶼主權歸屬的沖突一天天升級,且有增無減。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曾宣稱,東亞是危機策源地,而德國可以在那里為和平作出貢獻。
鳳凰衛(wèi)視評論員李煒稱,最重要的是,德國的領導人是帶領整個德意志民族向戰(zhàn)爭中的受害者的鄰國表示歉意,表示道歉,表示悔過,整個是達成一個民族和鄰居的和解。而日本的領導人,其實是帶領日本民族,大和民族跟周邊的國家繼續(xù)的仇恨。他們散布這么一種思想,是非常糟糕的。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員莉莉·加德納·費爾德曼近日文正稱,去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了供奉著戰(zhàn)犯牌位的靖國神社。德國政府發(fā)言人斯特芬·賽貝特當時對此反應激烈:“每個國家都應該誠摯地說明自己在20世紀的殘酷戰(zhàn)爭暴行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在這種誠摯說明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從前的敵人共筑未來。這是德國發(fā)自內(nèi)心的信念,而且在我看來也是所有國家認同的信念?!?/P>
此后不久,德國總統(tǒng)約阿希姆·高克和外長弗蘭克一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預示,德國的外交政策將更加旗幟鮮明。兩人都宣布,德國愿意“更實質(zhì)性地參與”,在國際舞臺上承擔更多責任。高克也談到,“與鄰國和解”是戰(zhàn)后德國取得的第一個國際成就。這種想法很好地指出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