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啟示是: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里】
玩笑歸玩笑,但痛定思痛,這樣的事情不應該發(fā)生!
“又一個關于嚴重依賴全球供應鏈的風險警告。”《紐約時報》在評論蘇伊士運河危機時,這樣寫道。
而埃及人也很擔心,這艘船是走了,運河可得天天通航,明天會不會又來一個“大家伙”,把事故“堵成”故事?
果然,埃及總統塞西不久后就宣布:繼續(xù)挖運河,往寬里挖,加寬40米!往深里挖,最大深度再加深2米!不少網友紛紛評論當局“決定英明”。
不過,國際貿易運輸,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于是,俄羅斯副總理為他們的北極航道“打起了廣告”,稱俄方有意將其打造為“替代方案”。
的確,隨著北極航道運送的貨物量增加,航道可通航時間越來越長,這是個不錯的替代選項。
而對中國來說,蘇伊士運河事件也給中歐班列帶來了新機遇。憑借時效強、安全性高的優(yōu)勢,在特定物流需求下,鐵路運輸勢必將成為不少企業(yè)的選項。
可以說,蘇伊士運河堵船事件帶來的最大啟示,就是令人們漸漸意識到,在全球一體化緊密相聯的今天,貿易要道的選擇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開辟更多海上、陸上通道,是未來必須的選項。
此前有消息稱,“長賜”號可能需要進行一定維修,也可能需要控制航速緩慢航行,之后將駛往荷蘭鹿特丹港。
時隔3個月,隨著這艘貨輪再次起航,其留下的,不僅是巨額損失,也是關于全球貿易物流業(yè)的痛點與反思。(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