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維還可以升級成多維,就更有規(guī)模效應。只是這種方法實際操作起來可能有些復雜,尤其當一組中包含不止一個陽性病例時,需要靠算法來算出哪個是陽性樣本。盧旺達的科學家正在探索這種策略。
方法4:用一輪搞定。
前幾種方法都需要分好幾輪,而測第2輪必須要等第1輪結(jié)果出來,測第3輪要等到第2輪結(jié)果出來。輪次越多,等越久越耽誤時間。要比病毒更快,科學家于是研究是否能把輪次壓縮到極限?
印度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用數(shù)學中的柯克曼三元系(Kirkman triples)來完成“一輪搞定”。下圖的例子就是如果測9個人,只需要測6次就能找到唯一陽性。

△以上四張圖片均來自《自然》雜志
但是這種方法跟“方法3”一樣,只要數(shù)據(jù)量一大,分組和識別就會超出人的計算能力。讓一線的檢測人員去用這種方法操作,估計能把人暈死。
所以“算”這件事要交給計算機。寫出合適的算法、開發(fā)出合適的程序,“方法4”的威力就會爆發(fā)出指數(shù)級的增長。目前印度的科學家已經(jīng)能做到僅用48次測試,就在320個樣本中成功識別出5個陽性。
除了數(shù)學帶來的靈感,分組檢測也吸引著人工智能領(lǐng)域科學家的關(guān)注。醫(yī)學界也在探索,到底多少樣本分成一組是極限?才不會導致病毒被過分稀釋,導致檢測不出陽性來?
所以,“幾個樣本放一組合適”,這也都不是拍腦門就能定的事情,背后都是科學。
中國的方法,即“方案1”,是最易操作、最易上手的,特別適合于當機立斷的“閃電戰(zhàn)”。但是突破閾值、突破極限永遠要靠科學。而科學是需要時間的,它可能短期內(nèi)無法體現(xiàn)在執(zhí)行上,但這是一場長跑,升維的那一刻還未到來,我們可不能妄自尊大。
中國驚艷的另一個原因
7月份,一篇由美國科研人員撰寫的文章發(fā)表在“對話”網(wǎng)站上,對“分組檢測”的局限性作了一番討論。
文章稱,如果在洛杉磯這種城市,有9%的人檢測結(jié)果為陽性,“分組檢測”只能減少50%的成本和時間。而如果在只有0.1%的人口被感染的蒙大拿州,竟然可以減少近90%的檢測成本。
道理很簡單,感染的人越多,第一輪成組檢出來的陽性就越多,就會有越多的人需要檢第二輪。那分組檢的優(yōu)勢何在?

△“對話”網(wǎng)站發(fā)表文章討論分組檢測
英國的利物浦兩周僅測了20萬,利物浦大學傳染病專家卡盧姆·森普爾教授是這么解釋的:

所以說中國的“分組檢測”策略未必可以照搬,或者說用了也未必有中國這樣的驚艷效果,因為各家“底子”不一樣。
中國抗疫果斷,常常只有幾例本地傳播就檢測全城。第一輪一組一組檢出來都是陰性的,那很快就篩掉了,于是檢得就特別快。這就形成了一種“正反饋”——感染得少,所以檢得快;檢得快阻斷了病毒傳播,所以又感染得少。
英國免疫學會主席彼得·歐平朔教授在接受總臺記者專訪時就說,“中國的檢測方法令人欽佩,我希望在英國我們可以效仿。”

這倒不是自謙,這是一種判斷。在現(xiàn)階段,這種方法未必是對他們最合適的。
而對我們普通中國人來說,在享受來自世界的贊譽和高光時刻之時,也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偸怯们趧谟赂襾斫忉?,不利于我們變得更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