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國際觀察)從“我有一個夢想”到“我無法呼吸”——弗洛伊德事件成為美國社會積弊“照妖鏡”
新華社記者
美國黑人喬治·弗洛伊德在白人警察暴力執(zhí)法后死亡所引發(fā)的抗議活動仍在全美各地繼續(xù)。美國首都華盛頓6日迎來事件發(fā)生以來最大規(guī)??棺h活動。此外,歐洲、美洲、非洲多國民眾也連日舉行示威活動,抗議美國種族歧視現(xiàn)象。
弗洛伊德事件讓國際社會更加認清了美國人權、種族、社會治理等問題的嚴重性。“我無法呼吸”“黑人的命也是命”“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對種族主義說不!”“對警察暴力說不!”……激憤的抗議口號,將美國長期積累的系統(tǒng)性社會弊病揭示無遺。

6月6日,一名男子手舉“停止殺害我們”的標語在美國華盛頓白宮附近的“黑人的命也是命廣場”路牌下參加游行活動。在華盛頓市長繆里爾·鮑澤的命令下,16街位于白宮前的路段已被命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廣場”。 當地時間6日,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fā)的集會和示威繼續(xù)在全美多個城市舉行。盡管弗洛伊德已離世近兩周,多地抗議規(guī)模依然龐大。 新華社記者 劉杰 攝
種族歧視的聚光燈
弗洛伊德之死是美國非洲裔遭受種族歧視的一例新的血證。自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喊出“我有一個夢想”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一起起“我無法呼吸”的種族問題悲劇仍頻頻發(fā)生。
美國黑人遭遇警察暴力,則讓這種社會性歧視以一種可視的激烈方式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2014年,非洲裔青年布朗在密蘇里州遭警察槍殺;2018年,非洲裔男子布拉德福德在亞拉巴馬州見義勇為卻被警方視作兇手打死;今年3月,肯塔基州非洲裔女子泰勒在家中遭誤認嫌疑人住所的警察射殺……
隨著弗洛伊德事件發(fā)酵,許多黑人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視頻,講述無所不在的種族歧視帶來的恐懼感和壓抑感:在路上被隨意攔車檢查,在超市被無端驅逐,在公園被栽贓報警……悲傷與憤怒同樣在網絡上表達。
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認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fā)的動蕩背后根源是系統(tǒng)性、周期性的種族主義問題。種族主義已經深深扎根于美國政治體系之中,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fā)。爆發(fā)時間點往往處于社會矛盾、貧富矛盾和區(qū)域矛盾激化的時候。美國政治家一直沒有找到方法化解這種社會深層次的矛盾。
連日來,從倫敦到巴黎,從布魯塞爾到華沙,從多倫多到惠靈頓,弗洛伊德之死引發(fā)的怒火在全球蔓延;肯尼亞民眾還到美國使館前靜坐,表達對美國社會長期歧視非洲裔群體的不滿……
肯尼亞活動人士萬杰里·恩德魯告訴記者,弗洛伊德事件暴露了美國對有色人種群體的系統(tǒng)性歧視和虐待,顯示種族平等在這個超級大國仍是空想。這是美國長期以來的一大污點。
菲律賓大學迪利曼校區(qū)前校長陳萬杰撰文指出,種族主義貫穿在美國國家的發(fā)展歷程中,不僅黑人遭受嚴重歧視,印第安人等其他有色人種也同樣遭到歧視。“我曾在美國居住多年,曾在受到侮辱和攻擊時隱忍。我們這些遭受過種族歧視的人對‘無法呼吸’這個口號的感受非常強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