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翻新事后打擊困難
“這類冒充公檢法實施電信詐騙的犯罪分子潛逃境外,利用境外便利條件遙控指揮境內人員瘋狂作案,國內廣大人民群眾損失巨大,危害十分嚴重。”參與上述案件偵破的石家莊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支隊長張歧崗說。
“詐騙犯罪手法頻繁更新且新舊模式并存,由廣泛撒網向精準詐騙演化,詐騙犯罪使用的信息技術不斷升級,利用社會熱點包裝虛假謊言……”張歧崗告訴記者。近年來,利用通訊工具、互聯(lián)網等技術手段實施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手法和類型不斷演化和升級,在諸多詐騙案件類型中,危害最為嚴重、詐騙金額最大的是冒充“公檢法”國家機關進行的電信詐騙案件。
張歧崗介紹,這類詐騙犯罪分子自恃身處國外,精心策劃陷阱,以受害人因個人信息泄露導致本人信用卡被他人在某商場消費透支,同時以其身份信息涉嫌洗錢、販毒、走私違禁品等違法活動,一步步誘騙、恐嚇受害人深信不疑、不能自拔,最終將其錢款轉至犯罪分子所謂的“安全賬戶”。
由于此類案件的犯罪分子均是通過短信、電話、網絡等方式與受害者取得聯(lián)系,且手機信息顯示的來電號碼、銀行開戶的個人信息也均為篡改、偽造和冒用他人,隱蔽性極強,不僅使受害群眾財產損失慘重,而且嚴重損害國家政府機關的形象。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光權向記者坦言,目前大量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發(fā)生在國外,涉案所用服務器和各種詐騙行為實施在國外,這給案件偵破和打擊犯罪帶來很大難度。
“電信詐騙團伙分工非常細,有專業(yè)化的流程,有專門設計網站的、專門實施詐騙的、專門團隊取款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分得很細。”周光權說,現(xiàn)在相關部門對電信詐騙的事后打擊有很大威懾力,但是難度很大。
在安徽省律師協(xié)會副會長周世虹看來,正是由于電信詐騙在跨區(qū)性、專業(yè)性、涉眾性上具有明顯的特點,給辦案機關的調查取證等工作帶來困難。“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發(fā)案總量居高不下,空間跨度持續(xù)擴大,作案手段轉型升級,專業(yè)分工不斷細化,防范、遏制此類犯罪的壓倒性態(tài)勢尚未形成。”周世虹說。
電信詐騙案發(fā)后,受害人最關心的就是止損追贓,而這方面的難度更大。“被害人很在乎被騙財物能否追回,但對境外犯罪來說,追贓的難度更大。”周光權說。
提升技術手段加強防范
河北省公安廳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7年,該省公安機關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7004起,同比上升33.7%;發(fā)案同比下降4.1%,群眾被騙金額同比下降11.9%。這一成績的取得,既得益于河北公安機關的重拳打擊,更在于加強電信網絡詐騙預防,加大相關宣傳防范工作,成功阻斷電信詐騙案件及涉案資金。
截至2017年初,河北省和全省11個設區(qū)市反詐騙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運行,公安、銀行、通信等部門全力開展詐騙電話的快速攔截、涉案資金的緊急止付以及重大案件的研判串并工作。2017年,河北省、市反詐騙中心共緊急止付涉案金額1.65億元,預警阻止案件23728起,封停涉案電話4563個,成效顯著。
在周世虹看來,反電詐中心是打擊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的重要支撐,打擊電信詐騙,尤其想要盡快止損追贓,必須對電信詐騙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打擊,除了反電詐中心多部門聯(lián)席工作機制,更有賴于技術手段的提升。
周世虹建議,工信部門要持續(xù)優(yōu)化完善電話詐騙預警系統(tǒng),公安機關也應當建立健全對預警線索處置機制;金融監(jiān)管部門要通過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及時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和處置冒名開卡、批量開卡、“養(yǎng)卡”等違規(guī)違法行為,不斷強化源頭管理和過程控制能力。
在提升技術手段打擊防治電信詐騙方面,周光權特別強調,大的互聯(lián)網公司要承擔起相應責任,這不僅是其應盡的社會職責,也是法定義務。
“工信部門、相關行政管控部門要與網絡公司和技術部門合作,履行行政管理職責。公安機關、辦案部門要和外交、司法等部門通力合作,減少和控制電信詐騙犯罪。”周光權說。
原標題:警方偵破億元跨國詐騙案 百余名嫌犯被押解回國
原鏈接:http://news.cctv.com/2018/04/22/ARTIEaEobCJ4lmMCk4EiU1jw18042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