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喂,您好,請問接哪里?……好的,請稍等。”甜美的女聲伴著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從駐澳門部隊的話務機房中傳出來。接電話的人,正是女兵楊玲。就在即將進行摩托車特技表演的前幾天,楊玲和其他幾位參加表演的戰(zhàn)友依然在機房參與值班。
對這些女兵來說,轉接電話、參加日常軍事訓練才是她們的日常。她們和所有話務女兵一樣,要背記上千個號碼,要練就“口、耳、腦、手”的過硬專業(yè)素質。夜晚的走廊上、清晨的院子里都有她們訓練的身影。
“但不是誰都有機會騎摩托車的!也不是誰都有機會騎了摩托車就能參加軍營開放日的表演!”此刻,坐在我面前的楊玲滿臉自豪,講起她和戰(zhàn)友們騎摩托車的經歷,語氣里盡是興奮。
見到這些女兵的第一眼,你很難想象她們就是在軍營開放日做摩托車特技表演的人。眼前的她們,幾乎都是90后,清秀的面容配上齊耳的短發(fā),哪怕這是制式打扮,也遮不住她們神態(tài)里的溫婉。尤其是她們一開口,長期在接線工作中形成的溫柔甜美的聲線,會讓你有種是和鄰家小妹聊天的感覺。
但在駐澳門部隊,正是這些看起來溫柔的“鄰家小妹”擔綱了讓人尖叫的摩托車特技表演,這群年輕的通信女兵也被許許多多人誤以為是特種兵。

四川姑娘寧佚在2019年的軍營開放日上成為摩托車特技表演的一員,這是她參軍入伍的第二年,能在義務兵階段就成為其中一分子,寧佚特別驕傲。來自場上的歡呼讓這個1996年出生的小女生“興奮到不行”,但最讓她印象深刻的,還是她第一次“馴服”了翻斗摩托車。
那一天,已經完成初級駕駛訓練的寧佚又一次來到訓練場。拍拍身旁的摩托車,寧佚瀟灑地跨了上去。
“當時根本不會想摔不摔跤的問題,真能讓斗子翹起來,就是摔一下也認了。”寧佚揉揉頭發(fā),笑嘻嘻地回憶著幾個月前訓練的場景。
“轟——”幾輛摩托車一起啟動,機油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寧佚的目光盯著前方的帶教班長,緊緊跟隨,卻又保持著一小段“安全距離”。站在一旁的教官認真地觀察著寧佚的狀態(tài),終于,在寧佚繞場兩周后,教官下達了翹邊斗的口令。
一陣風從耳邊呼嘯而過,寧佚右耳旁的“自然卷”順勢飛揚。她屏住呼吸,將更多力道灌注進兩條胳膊,眉頭輕輕一皺,身體重心壓向左邊。
“哇!成功了!”站在一旁的戰(zhàn)友開心地大叫起來。只見寧佚摩托車的邊斗一側已經抬離地面,半拉車身逐漸懸空,她謹慎地操縱著摩托車繼續(xù)前行。跑出十幾米后,寧佚再次調整重心,穩(wěn)穩(wěn)地將摩托車壓回地面。緊接著一個帥氣的急轉彎,摩托車發(fā)出高亢的嘶吼,寧佚將車開回到教官和戰(zhàn)友身旁,一個急剎停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