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如果我們放眼中國歷史五千年,以及同時代的世界各國,中國共產黨人的這些制度創(chuàng)設都是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芍^是“前無古人”。
比如,當年在討論如何處理民族地區(qū)問題時,有人也提議學習蘇聯的民族共和國聯邦制,但毛澤東等人考慮到中國的少數民族是小聚居大雜居,人口數量遠不及漢族,以及中國數千年來的統一傳統,就沒有照搬照抄蘇聯模式,而是創(chuàng)設了中國特色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7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為民族問題所困,而中國卻維持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這不能不說是這個制度的貢獻。
一個制度好不好,還得看“療效”。能符合這個國家的治理實際,能解決現實矛盾,能促進生產力解放和發(fā)展,那么這個制度就是“有效”的。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全會的公報為這個“有效”總結了13個“顯著優(yōu)勢”,而認識到這些“顯著優(yōu)勢”,則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
這背后還是“實踐導向”的治理思路,很典型的中國式“務實主義”。

這是習近平、李克強、栗戰(zhàn)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等在主席臺上
總結完70年,接下來就要展望未來。公報提出了“固根基、揚優(yōu)勢、補短板、強弱項”。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有人說有個完美的制度能“包治百病”,那不是騙子就是瘋子。
因為制度要用,要解決現實的問題。而現實總是變動不居,矛盾層出不窮,所以任何一項制度都需要不斷完善。這就是“改革導向”。
這里有個關鍵問題,制度創(chuàng)設后,能不能給自己的變革留下騰挪的空間?好的制度是硬性的,對現實有規(guī)約作用,但制度又是靈活的,能給執(zhí)行者在現實操作中以完善的機會。
在這點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制度變革是非常頻繁的。不是說推倒重來,而是在大的架構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修補的能力很強。
而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制度,卻往往陷入“否決型體制”不能動彈,改革遲遲難以推動,制度過于講究制衡而導致僵化。好像一條咬住了自己尾巴的蛇,把身體困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