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到底
毫不起眼的一個物件,孫機都能滔滔不絕地講出它的來龍去脈。
一次,有記者去他家采訪,聊起吃飯的話題,孫機說喜歡吃家里的饅頭和米粥。他隨口問記者:“你們知道咱們中國什么時候開始吃饅頭的嗎?”便興致勃勃地講起了饅頭的歷史,讓在場記者為之贊嘆。
孫機在各地的講座,總是意氣風發(fā),“一站到底”,很少停下來休息,讓在場觀眾忘了站在他們眼前的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
他的“一站到底”,是對專業(yè)的熱愛,也是對學術(shù)的執(zhí)著。

孫機講課(資料圖)
孫機先生曾表示,他一輩子做的事,就是通過文物去看文物背后的社會生活,“以考校之功而得名實各安,當然是成績,但總要使考訂之物事密切系連于歷史的主線,以小見大,方為佳勝”。
孫機講什么都體系明了、由來有自,這離不開多年嚴密論證的訓練。讀孫機的書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所有論證都盡量以出土的實物為依據(jù),從來不編造事實;他所引用的材料,包含出土實物與古今文獻,考據(jù)論證擲地有聲。
為了在歷史和考古的領(lǐng)域里取得更多的進展,探索得更加深入,他還主動涉獵其他學科。資深圖書編輯孫曉林說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 “十八般武藝”,文章中體現(xiàn)出了古文字、古文獻功夫,理所當然。讓人驚訝的是他對化學、物理、天文、數(shù)學等各類理科知識的運用。
孫機給他的一本關(guān)于古文物研究與欣賞的著作起名“仰觀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對他而言,這一生所打交道的雖然大多是沒有生命的器物,折射的卻都是鮮活的歷史和鮮活的人。透過這些歷史的日常,他所擁抱的,是整個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