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的“黃金水道”





本版圖片圖表均由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 提供
題記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
長江,從雪山到大海,或緩步徐行,或飛流直下,或波瀾不驚,或萬鈞雷霆,如偉岸的巨人,見證著華夏璀璨文明。
遠古肇始,先民刳木為舟,擊水中流,開啟了長江航運造福華夏的序章。“南船北馬”是我國古代交通運輸兩大方式,而承東啟西、接南納北的長江堪稱國家交通大動脈。
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黃金水道”經(jīng)歷了70年崢嶸歲月,70年玉汝于成,書寫了一段長江燦爛輝煌的發(fā)展詩篇。
支撐國民經(jīng)濟的命脈
“阿寶,一會兒帶你去看港口的大輪船大挖機,好大好大,好多好多!”老爺子做著鬼臉,手舞足蹈地逗著奶娃娃。在張家港,這一句吳儂軟語總能成功吸引懵懂好奇的孩童。
孩子們哪里知道,70年前的張家港還只是一片灘涂。那時的張家港是沙洲西部的一條通江運河,江邊是一望無際的蘆葦灘,附近沒有像樣的集鎮(zhèn),物資供應困難,不通公共汽車,來去只能走鄉(xiāng)間小道,雨天道路泥濘,晴天塵土飛揚。
“這確是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戰(zhàn)爭”——張家港港務集團退休員工陳光發(fā)回憶道,1968年2月19日,張家港建港工程正式開工,蘇州地區(qū)和沙洲縣組織了數(shù)萬民工,浩浩蕩蕩進駐江邊蘆葦灘,艱苦創(chuàng)業(yè),民工最多時超過10萬人。
高峰大隊崔岐全等4位老大爺與8位老大娘,組成“人老心紅”的老年突擊隊,堅持與年輕人一樣打夜工;負責抽水站的小張,為保證抽水機正常運轉不出故障,連續(xù)幾天上班不休息,一次值班到凌晨兩點,竟昏倒在機器旁;橋梁施工隊負責澆筑橋基的4位民工為保證澆筑質量,冒著零下10攝氏度的嚴寒,睡在澆好不久的混凝土橋基上過夜,用體溫為其保暖……
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干部群眾和工程技術人員冒嚴寒、戰(zhàn)酷暑,圍堰吹填,筑堤修路,用滿腔熱血和身身汗水,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建港贊歌。
“長江航運的發(fā)展改變了我的生活。”居民徐琳娜動情地說。
港口發(fā)展,讓居民從泥瓦房集中搬到了居民點,住進了新樓房,添上了新家具,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新生活。寬闊的道路車水馬龍,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繁華的都市被平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填充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