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長江航道整治建設中的“生態(tài)優(yōu)先”理念,長江航道生態(tài)得到了保護與修復。以2017年4月竣工的長江中游荊江航道整治工程為例,其共修復陸生、水生環(huán)境218萬平方米,相關保護區(qū)內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較開工前有增無減,被交通運輸部列為“全國生態(tài)環(huán)保示范工程”。
荊江航道整治工程之后,2018年開工建設的武漢至安慶段航道整治工程生態(tài)投資高達4.55億元,占工程總投資12.17%,生態(tài)建設“再升級”。在武安段工程二標段現場,廣闊的邊坡上全都布設了鋼絲網格,網格由卵石填充,邊坡整齊劃一,蔚為壯觀。“這么設計既可以實現護岸功能,又可以滿足水生植物生長條件,改善局部水生生物棲息環(huán)境。” 武安段二標項目部副經理劉凱說起護坡采用的新型工藝頗為自豪。
在武安段水下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員在內河航道整治中首次探索建設了“生態(tài)涵養(yǎng)實驗區(qū)”,把呆板的水泥框架設計成“人工魚礁”,既滿足了航道整治要求,又為水生生物和兩棲動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空間,為魚類產卵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放眼整個長江,無論是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還是長江口航道工程,都緊抓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補償修復不放松,“推進航道生態(tài)化,我們已從過去的航道建設重整治,轉變?yōu)橹卫?、守護、修復并舉,將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貫穿于航道的規(guī)劃、設計、施工、養(yǎng)護全過程。未來,我們還將繼續(xù)創(chuàng)新施工工藝、施工技術,為建設‘交通強國’和長江航運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長江航務管理局負責人表示。
曾幾何時,長江上的船舶被人們稱為移動的“污染源”。如今,改變,已經在長江沿線全面發(fā)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沿線11省市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和相關部委合力推進船舶污染防治,開啟了重塑長江生態(tài)的高質量發(fā)展之路。
夏日的傍晚,武漢市青山區(qū)的江灘公園一片綠意。站在長江大堤上望向長江,幾位市民正在江中暢游。如若不是當地人介紹,很難想象這片供居民休閑娛樂的江灘公園,前身是100多年前修筑的武青堤。
今年已滿85歲、家住青山區(qū)的陳家樂老爺子說,青山區(qū)的長江邊原本有許多工業(yè)碼頭,砂石遍地,不僅感官上臟亂差,也常被居民抱怨“臨江不見江”。
長江干線2808公里的通航里程中,湖北省占1061公里。由于歷史原因,過去長江岸線碼頭眾多,僅湖北就有大大小小碼頭2056個。在推進沿江岸線綜合整治中,共拆除、關停和取締散小碼頭1211個,占全省碼頭總量的59%。復綠、修復岸線806萬平方米。
長江岸線上,有人在江邊綠道慢跑,有人在水上棧道觀魚、看落日余暉……如今,綠色已經成為長江航運發(fā)展一以貫之的底色。群山之間,盈盈江水,碧綠如翠,令人嘆為觀止。站在船頭,望著兩岸青山與漂亮的湖濱城鎮(zhèn),長江人文生態(tài)之美,讓人心曠神怡。
邁向智能引領的未來
現年90歲的王守田,從青春年少到滿頭銀發(fā),把美好時光奉獻給了船舶和長江航道事業(yè)。“原來,風里來雨里去,船舶條件和航道條件十分艱苦。”王守田說,70年前,航標燈是竹子做的,纜繩也是竹絲編織的,岸標都是航道人肩扛身背上山的。
上個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長江航道上使用的是煤油航標燈,每天晚上航標工都要出航點燈,早晨出航收燈。“日守孤洲,夜守燈標”成為長江航道職工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今,長江全線都用上了一體化智能航標燈,太陽能光源,遙控系統(tǒng)指揮,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謀,保障行輪安全也從“一條艇、一雙手、一支筆、一張紙”,轉向“船舶交通服務、無人機、電子巡航等有機結合”的現代監(jiān)管模式。
百里洲位于枝江長江中游荊江段首段,環(huán)江堤防74公里,是長江上最大的江心洲。洲上近10萬人依靠24處渡口上的29艘客渡船和5艘汽渡船過江出行。寶筏寺汽車輪渡碼頭就是連接兩岸農村物資運輸、百姓日常通行的重要通道之一。
當年,每逢節(jié)假日、農忙時,碼頭上人車混雜,車子排隊上船,一排就是幾個小時。“原來我開貨車上船,最怕行人亂竄?,F在人車分流,上下車輛也分流,各行其道,而且中間有護欄,車子上船蠻有秩序,過河速度又快又安全。”常年從事農產品運輸的精華村村民劉大強說。
在長江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qū),一艘艘船舶接上了岸上的電,“以往我們在待閘時,船舶使用柴油發(fā)電維持運轉,會造成多種污染?,F在,綜合服務區(qū)推行綠色能源等服務,采用船電寶、岸電樁、T型箱等方式,為待閘船舶供電,基本沒什么污染了。”待閘的一位船民笑著說。
長江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qū)由過閘船舶安檢站、綠色通航服務站、三峽水上溫情驛站三艘躉船構成。通過升級優(yōu)化過閘安檢、能源供應、船員服務等具體措施,加快實現船舶零排放、垃圾全回收、岸電全覆蓋,有效破解了三峽大壩以上水域待閘船舶集中靠泊的安全隱患和污染困擾等難題,為長江干線全面開展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qū)建設提供了樣板。
再看下游,今年5月,長江上最大的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qū)——長江匯興隆洲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qū)正式投入運營,用“生態(tài)+互聯(lián)網”的思路建設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qū),在國內率先提出并試點水上環(huán)保免費接收服務,依托線上預約和服務區(qū)線下接收的模式,積極探索長江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的新思路和好方法。“自從有了這個服務區(qū),可以手機預約倒垃圾,買米買菜也更方便啦!”一位在服務區(qū)購買生活用品的船員說道。
目前,常州、揚州、南通、太倉等地都在積極推動長江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qū)的建設,從源頭上處理好船舶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等問題,同時服務船民生活,保護碧水藍天。
70載,光輝歲月彈指一揮間;70載,長江航運滄桑巨變。
長江航運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切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印刻著一代代長江奮斗者的足跡,也見證著新中國波瀾壯闊的水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