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eaker文化變成了炒作投機”
Sneaker的原意是膠底鞋,后來意義逐漸擴大,引申為球鞋,球鞋文化最早誕生于美國。我是初中時開始接觸球鞋,主要是因為打籃球、看NBA。
實際上,Sneaker文化之一就是收藏加交易,因為原本圈子很小,所以并不被大家關注。最早炒鞋就是,大家排隊買耐克的限量鞋款,買到的人把鞋加價后賣給沒有買到的,非常簡單。
一直到2015年以前,買鞋都是很容易的,專賣店都會有,而且新款頂級球鞋過季都會打折。就算國內不好買,F(xiàn)ootLocker、Eastbay、FinishLine(國外網(wǎng)購平臺)上也都很好買,原價也比國內定價低,過季都有很高的折扣。
限量款球鞋原價都是固定的,就算限量發(fā)售,二級市場的價格也不會特別離譜,加價幾百塊、一千塊到頭了。主要那會兒都是在圈子內炒作,還沒有擴圈。
近年來,整個球鞋市場在逐漸變大,這個趨勢與宏觀經(jīng)濟狀況和品牌商的營銷是有直接關系的。品牌商不斷推出人氣產品,消費者的需求也在逐漸增高,在這個背景下,逐漸誕生了一些新的服務商或者服務機構。
2016年1月,美國球鞋鑒定、轉售平臺誕生開始,球鞋二級市場價格就開始升溫,出現(xiàn)了廣泛的炒作。球鞋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代言球星和市場存量上,特別是這雙鞋是否有和自己相關的故事。起初只是一個Sneaker文化圈,慢慢變成球鞋交易圈,現(xiàn)在演變成了全民參與的炒作投機圈。
這里面的邏輯是,互聯(lián)網(wǎng)球鞋轉賣平臺的建立,為球鞋二級市場創(chuàng)造了行情與交易的通道,整合供給與需求兩端。隨著品牌商不斷大量投放新的限量鞋款,造成供需兩旺,從而吸引來了資本市場的關注與支持。炒鞋的火越燒越旺,球鞋交易平臺的成交額連續(xù)快速提高,球鞋價格連續(xù)快速飆升,整個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甚至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到去年底的時候,市場開始變得有些瘋狂,不管是原本大的鞋店、大的鞋販,還是小的鞋販、鞋迷,都開始參與炒鞋。
我從不參與炒鞋,因為費時費力沒必要,也賺不到什么錢。炒鞋門檻和炒房一樣低,花錢買進就可以了。不是所有球鞋都被炒,真正被炒高的鞋款是鳳毛麟角的,金字塔尖而已。
參與炒鞋的群體并不神秘,他們多為年輕人,特別是學生群體。因為他們本身就喜歡球鞋,又能看到賺錢效應,很自然就會干起來。但真正的大賣家,還都是以前一直就干這行的,遇到了風口,做大了。
據(jù)我所知,鞋販子很少有賺錢的,收入并不穩(wěn)定,很難做到月入百萬。有很多全職甚至輟學做鞋販的人,很多都賠錢了。

資深鞋迷zettaranc收集了700多雙球鞋“球鞋轉售平臺推波助瀾,市場缺少監(jiān)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