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9月4日訊 據(jù)泉州網(wǎng)報道(記者 傅恒 李菁)“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幣,00后炒鞋。”
“10年前你錯過炒房,5年前你錯過炒比特幣,現(xiàn)在難道你還要錯過炒鞋嗎?”
“70后希望80后接盤股市,結果80后跑去炒房了。80后希望90后接盤房子,結果90后跑去炒幣了。90后希望00后接盤比特幣,結果00后跑去炒鞋了。”
最近,網(wǎng)絡上流傳著這些段子,炒鞋市場“火”了。
根據(jù)央廣網(wǎng)報道,8月19日,在成交量列前100位的球鞋中,26個熱門款的成交總額突破4.5億元,超過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另據(jù)媒體報道,目前炒鞋圈已漸成體系,包括產(chǎn)品發(fā)售、囤貨炒作、鑒定、轉售等較為完整的產(chǎn)業(yè)鏈開始形成,炒鞋的熱潮也是居高不下。
“瘋狂”的球鞋背后,藏著一個怎樣的江湖呢?記者對炒鞋市場進行調查,同時,提醒市民切勿盲目跟風入市,小心被“割韭菜”。

炒鞋者囤積的各種球鞋
一雙原價1000多元的球鞋,剛剛發(fā)售一兩天就炒到幾千甚至上萬元,而一些特別款的鞋子,幾萬到十幾萬元都有人接盤……近來,“炒鞋”成為許多年輕人之間的熱門話題,一個個暴富“神話”引得眾多網(wǎng)友做起“分分鐘幾百萬上下,登上人生巔峰”的白日夢,不少人投身炒鞋市場爭著分一杯羹,殊不知自己已然成為“成功人士”們眼中的“韭菜”。
炒鞋故事
辭職投身球鞋買賣 曾經(jīng)“秒賺”5000元
“我剛開始接觸球鞋買賣的時候,市場還沒有這么瘋狂。”小波是“90后”,今年年初,他辭去了原本收入還不錯的穩(wěn)定工作,開了一家球鞋工作室。
小波的工作室里擺放著一塊大寫字板,上面記錄著他認為“有潛力”的幾雙鞋子近幾個月來的具體價格。去年,球鞋坐上了“火箭”,開始沖向了瘋狂。“這雙鞋是我在品牌官網(wǎng)抽簽抽中的,價格是849元,剛拿到手就漲到5000元,現(xiàn)在的價格是9000元,也就是說,這雙鞋能賺8000元。”小波向記者展示了一雙讓他“引以為傲”的球鞋。
“這雙是8月17日在專柜排隊買到的,專柜價是1299元。一出店門就有鞋販子花6800元找我買了,‘秒脫手’賺了5000多元。”他拿起手機,找出了一張鞋子的圖片,連稱自己運氣不錯。
得知他一雙鞋一轉手就能賺數(shù)千元后,親戚朋友對他辭職開工作室的吐槽聲少了很多。“他們大多無法理解,為什么穿在腳上的鞋子變成短期致富的工具了,拿今年的AJ(AIR JORDAN)鞋王舉例,剛發(fā)售在二級市場的炒賣價就達到5000多元,經(jīng)過3個多月的時間,現(xiàn)在價格達到了1.6萬元。”小波說。
炒鞋“小白”急入場 一雙鞋幾天虧千元
小宋自稱“半個球鞋控”,每年都會買兩三雙比較火的鞋,有些款式不太好買,他會讓好幾個國家的代購幫忙留意。今年,他通過朋友知曉了買賣球鞋的平臺,準備在上面買雙球鞋。“這雙鞋,我第一次看的時候1200元,猶豫了一下沒買,第二天漲了200元,接下來幾天,每天幾百幾百地漲,我擔心價格越來越高,咬咬牙買了。”
買過這雙鞋之后,小宋在網(wǎng)上“學習”了幾篇炒鞋的帖子,開始“小試牛刀”,選擇了一雙在網(wǎng)上呼聲比較高的鞋子下手。
“買之前我看過它的價格走勢,短短幾天從1400元漲到2400元。沒想到入手之后價格開始回落,幾天就回到了1400元,我虧了1000元。”小宋說,自己當時就慌了,對這個陌生的市場,他根本摸不清套路,“好像買股票,但又有點不一樣,光看一張價格曲線圖,我沒有任何經(jīng)驗可以判斷一雙鞋是否有潛力。”
在業(yè)內(nèi),小宋被稱為“小白”。“后來朋友牽線,我認識了幾個做了好多年球鞋買賣的人,他們說,大部分跟風投資的‘小白’最后會成為‘韭菜’。”小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