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丨炒鞋圈里的瘋狂與荒誕
“男孩一面墻,堪比一套房”、“25歲學(xué)生炒鞋月入百萬”。近段時間,“炒鞋”話題引發(fā)了關(guān)注,圈內(nèi)流傳的傳奇故事層出不窮。
“炒鞋”究竟有多火?比如,有的AJ球鞋開售第一天,就有幾百人冒雨排隊搶限量款;有的球鞋剛發(fā)售,價格即暴漲十幾倍甚至上百倍。
“炒鞋”是如何興起的?這個“狂熱”的市場究竟如何運作?鞋販子的收入是否真如傳聞所說“月入百萬”?鞋迷又是怎樣看待“炒鞋”的?
一位玩鞋20多年的資深鞋迷說,球鞋轉(zhuǎn)售平臺推波助瀾,缺少監(jiān)管,球鞋市場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荒誕和瘋狂。
一位21歲的鞋販子則認為,圈內(nèi)賺大錢的是少數(shù),“那些一直投一直賠的人,‘沖’到傾家蕩產(chǎn)的人,每個月只能賺一兩千塊錢的人,才是這個圈子里的大多數(shù)”。
近日,他們分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講述了他們眼中的“炒鞋”熱和球鞋文化。
更多人一直炒鞋一直賠
口述人①:A先生,21歲,大四在讀,鞋販子
我是初中那會兒開始喜歡球鞋的,但僅限于喜歡。
很多鞋迷對鞋是有執(zhí)念,不舍得穿、不舍得賣。我沒有,包括讀高中時逐漸入圈當販子,我更多時候,是沖著掙錢去的。
對于我來說,它就是一件商品,該穿就穿,價好就賣。

A先生收過的部分adidas與Pharrell(菲董)聯(lián)名款球鞋,這些HU系列的親友限定,單雙均價在五萬以上“我眼里的炒鞋,主要就是壟斷”
一些網(wǎng)購平臺為什么需要鞋販子來供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能把觸角伸得更遠。全世界都有耐克店,同一雙鞋在中國很暢銷,供不應(yīng)求,大家愿意加錢買,但在國外就可能沒有人要,價格很低,這時候我們就找買手把鞋從國外收進來,把這中間的差價吃下。
我有一個朋友專門在巴拿馬倒鞋,前段時間我從他那里買了幾十雙AJ1黑曜石,這鞋在國內(nèi)售價是四五千左右,他原價從巴拿馬當?shù)豊ike店買進,再加價1000元賣給我,到手也才2300元一雙。等這批鞋在海上漂個小半月到我手上,價格就翻了一倍,黃金碼數(shù)的鞋子漲價甚至接近兩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