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文明行為仍隨處可見
除了張貼在各個顯眼地方的文明標語,在館內(nèi)每層樓的大廳都可見一名佩戴印有“文明勸導”字樣紅袖標的工作人員。那些追逐打鬧的小孩、倚靠踩踏欄桿的游客都是他們細心提醒的對象。此外,每一個展廳內(nèi)還安排有一名秩序員負責提醒參觀者調(diào)低說話音量、關閉手機閃光燈、收回想要觸摸文物的手……
讓人唏噓的是,《工人日報》記者在一樓大廳轉了幾圈發(fā)現(xiàn),那些隨處可見的文明標語似乎對一些參觀者并沒有起到提示作用。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當天來參觀博物館的游客中,青少年人數(shù)占到總人數(shù)的一半以上,喧嘩吵鬧的聲音很大。以至于身處博物館之內(nèi),感覺與游覽諸如洪崖洞、磁器口等網(wǎng)紅景點并沒有太大不同。
來往人群的喧鬧聲,嬉戲追趕的孩子,躺在兩個座位上的游客,將一只腿放到座位上摳腳的參觀者,腳踩欄桿地臺打電話的游客……不文明的行為仍然隨處可見。
盡管展廳不止一處標有不能使用閃光燈的提示,但伴隨著快門的咔嚓聲,仍有強光不時閃過。“現(xiàn)在情況比前幾年明顯好些了,但還是有人使用閃光燈。我們只能在巡視時,看到帶著相機和手機的參觀者就多提醒一下,眼睛盯緊一點。”一位工作人員說,許多文物對相機閃光燈“過敏”,尤其那些年久的書畫、古籍善本、織繡品等,經(jīng)多次閃光拍攝很易造成嚴重損傷。
文化呼喚文明素養(yǎng)
在游客意見簿上,《工人日報》記者看到,有多名游客都表示了對于“不文明參觀行為”的不滿,“博物館環(huán)境有待改善,感覺像在逛農(nóng)貿(mào)市場”“博物館這類地方應該是嚴肅的,但是參觀時總會被他人的說話聲打斷思緒”“來參觀的人素質參差不齊,真的挺影響體驗感,希望可以嚴格管控一下”……
對此,客流量最大的一樓秩序員張鵬表示:“特別是暑期以來,來參觀的游客一下子增多,你剛看到這邊有游客大聲打電話,還沒來得及走過去制止,另一邊就有小孩子跑來跑去,真的很難顧及。”他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小孩子天性比較好動,不讓他們四處跑動一是擔心他們摔倒受傷,也是怕不小心撞到展品。
“對于游客提出的問題,我們也一直在改進完善,希望為游客們營造更加舒適的參觀體驗氛圍。但是如果僅靠我們秩序員來維持秩序,沒有辦法做到盡善盡美。我們更需要游客配合我們的工作,需要他們對自己負責,注意自己在館內(nèi)的言行舉止,文明參觀。”三峽博物館工作人員郭勝說。
郭勝還表示,文化需要大家文明對待,“歷史是沉寂的,文化是有聲的,博物館里珍藏著太多人類文明的結晶,需要我們寧心靜氣地去傾聽和感受,管理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參觀者的文明行為就是對那些歷史和文物最大的尊敬。”
重慶市人大代表趙芾認為,在外旅游的行為是否文明,不僅反映了個人的文明素養(yǎng),也關乎著國家的形象。一個不經(jīng)意的不文明行為可能并不會對本人造成什么影響,但一定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其他人的旅行體驗,影響大家對一個景點、一個地區(qū)甚至一個國家的印象和看法。
“特別是在博物館,這類代表著一定區(qū)域一定區(qū)間的歷史文化且富含深刻教育意義的場所,我們的言行舉止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參觀體驗,會成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甚至還關系到博物館形象。因此,對在外旅游的人們來說,文明禮貌的參觀游覽行為,合理得當?shù)呐e止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德。”趙芾感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