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游覽博物館“感覺像在逛農貿市場”?
【旅游觀察】噓!請不要打破歷史的沉寂
本報記者 李國 實習生 劉學藝

圖為三峽博物館墻上的文明提示。劉學藝 攝
眼下,不少博物館已成為游客出行計劃中的重要一站,尤其很多家長和孩子,更將博物館作為到一座城市旅游必去的打卡地。正值暑期,重慶三峽博物館就吸引了眾多前來參觀和了解歷史文化的各地游客。
7月17日,重慶陰雨綿綿,曾經的火爐成了避暑勝地。走上三峽博物館外左側的臺階,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可移動的避雨人行通道,通道與入口生態(tài)廊的自動寄存處相連。一路來到入口處,《工人日報》記者在排隊接受安檢之后進入到博物館一樓大廳。大廳內,隨處可見“請勿在廳內嬉戲奔跑”“文明參觀,請勿喧嘩”“注意安全”等文明提示標語,時刻提醒著游客們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博物館游進入“高峰期”
“孩子放暑假了,我們就想著帶著出來玩。恰巧這幾天下雨,正好可以帶來博物館游覽學習。等會我們還打算去看穆夏展。”一位重慶本地的參觀者張先生告訴《工人日報》記者,他帶孩子經常來博物館參觀,剛開始只是參觀一些常設展覽廳,后來孩子漸漸對一些主題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一次參觀都能從中學到不少新鮮的東西。
記者了解到,重慶三峽博物館目前已迎來暑期旅游高峰。尤其博物館新近推出的“穆夏:歐洲新藝術運動先鋒”和“三千大千:張大千抗戰(zhàn)時期繪畫作品展”兩個主題展,更是吸引眾多游客包括重慶本地市民前來參觀。當然,也有部分游客因為天氣原因,或是避暑,或是避雨,選擇來到博物館參觀。
三峽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F有館藏文物10.72萬余件套,珍貴古籍善本1.8萬余冊,涵蓋23個文物門類,目前逐步形成以“古人類標本、三峽文物、巴渝青銅器、漢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戰(zhàn)文物、瓷器、書畫、古琴”等為特色的藏品系列,常設《壯麗三峽》《遠古巴渝》等展覽10個,年均推出臨時展覽20余個。
博物館的保潔王阿姨告訴《工人日報》記者,他們每天早上7:50上班,下午跟著閉館時間下班。雖然每天上班時長沒變,但是暑期來臨之后,他們每天工作量是之前的幾倍多,“過一會就又要把剛才打掃過的地方再打掃一遍。人多就是這樣,這波走了下一波來。只要有人過就免不了有垃圾,因此我們增加了打掃的頻率。我們的工作就是負責維持好一個干凈舒適的參觀環(huán)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