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林維、姜文婧):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天(18日)上午,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行。據(jù)悉,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tǒng)的未來”。圍繞這個主題,全國各地博物館開展了展覽、高峰論壇等活動,全方位集中展示中國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的最新成果。
18日上午,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行。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tǒng)的未來”。對于這個主題,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可以這樣理解:“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文化中樞,所以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可以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來理解。一個是從時間的維度上來說,它是我們理解過去、反思當下、啟迪未來的概念;一個是從空間維度來說,博物館是勾通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梁。”

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行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致辭 國家文物局供圖
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開幕式上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博物館事業(yè)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呈現(xiàn)出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博物館熱”成為中國社會文化的新時尚。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博物館達5354家,比上年增加218家。2018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觀眾達11.26億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30%、30%和16%,博物館成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此外,博物館為國家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新空間。近五年內(nèi),中國舉辦文物進出境展覽近500個,博物館成為展示中國國家形象、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增進相互理解認同的“國家客廳”。

觀眾參觀“根•魂——中華文明物語”特別展覽 國家文物局供圖
作為主會場活動一部分,由湖南省博物館聯(lián)合全國22家文博單位舉辦的“根•魂——中華文明物語”特別展覽于近日開幕。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說,“中華文明物語”特別展覽在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chǎn)中,精心遴選出包括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紋玉琮”、戰(zhàn)國時期的“曾侯乙銅鑒缶”等在內(nèi)的30件(套)標桿性文物作為物證,讓參觀者體驗中國千年的歷史變遷。關強介紹說:“這個特展(中華文明物語)是從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截選了三十個片段,選了30個有代表性的文物來講這個片段的故事。它從一個文物(說)開來,把一個階段的相關內(nèi)容作了闡釋,實際上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的一個縮影。”除了湖南省博物館之外,各地博物館也在5月18日前后組織開展了眾多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互動的平臺,為社會奉獻一場精彩紛呈文化盛宴。例如,故宮博物院組織開展了大型藝術創(chuàng)作、百人篆刻、版畫制作體驗、古建科技保護教育等七個主題的活動;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對外展出《鐵的新四軍——新四軍抗戰(zhàn)歷史專題展》;河南博物院推出“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寶展”、“漢字——中國文字展”等多個展覽,同時開展了華夏古樂展演、歷史教室等多項公益活動,以增進公眾對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的理解和認同。
“國際博物館日”是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發(fā)起,旨在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yè)的了解、參與和關注的活動,時間定在每年的5月18日,每年確定一個主題。中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國際博協(xié),隨后每年均組織紀念“國際博物館日”的相關活動。從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開始采用主會場活動的方式開展博物館日活動,現(xiàn)已相繼在重慶、廣州、沈陽、南寧、濟南、南京、石家莊、呼和浩特、北京和上海舉辦了10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