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館藏的木樓筒子鐘來自德國。(資料圖)
臺海網5月18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道 沉淀了歲月的滄桑,肩負著厚重的文化使命,穿越時空而來的博物館珍藏瑰寶,不僅僅展現(xiàn)著人文藝術的美、巧奪天工的技藝,更是人們了解時代年輪“前世今生”的窗口。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自從1977年5月18日宣告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以來,這個特殊的日子關注了人與環(huán)境,關注了文物非法交易,關注了文化交流和世界遺產……今年的主題為“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tǒng)的未來”,倡導博物館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進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廈門的幾家博物館,見識這些帶著歷史印跡的珍貴藏品,聆聽它們背后的故事。
清乾隆白玉御題
薄意山水帶蓋貫耳扁瓶
廈門市博物館收藏

■清乾隆白玉御題薄意山水帶蓋貫耳扁瓶
市博物館的這件館藏珍品,由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瓶的腹部兩面均有淺浮雕人物山水圖案,雕刻的是西湖十景之“曲院風荷”和“柳岸聞鶯”,配有乾隆的御題詩詞。詩、圖之間以一圈變形回紋隔開,意境幽雅。
這件玉器原屬清代宮廷,為何被廈門市博物館收藏,還得從它后來的主人林爾嘉說起。林氏家族是當時閩臺地區(qū)的名門望族,熱心公益、扶危濟困,受到清政府多次嘉獎和賞賜。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林維源帶領家人來到廈門,林爾嘉隨父回鄉(xiāng)定居鼓浪嶼。光緒末年,林爾嘉聽說清政府計劃重整海軍,捐贈200萬兩白銀,因此獲得慈禧太后賞賜。她得知林爾嘉喜歡收藏玉器,就將一批宮中藏玉賞賜給他。1945年,林爾嘉回臺灣前,將部分玉器留在了鼓浪嶼。二十世紀80年代,林爾嘉裔孫林慰禎代表家族,將林爾嘉留在鼓浪嶼的大量書畫、玉器等藏品捐給了廈門市政府,被市博物館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