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guān)于年夜飯曾經(jīng)有很多傳說,但是大家普遍最認可的,還是人們抵御怪獸“年”的故事。人們將“年”趕跑后會在第二天聚在一起慶祝。以后也就形成了固定的習慣,每年這個日子所有人都會掛紅木板、點火堆,還敲敲打打,久而久之,這個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吃年夜飯的習慣也就養(yǎng)成了。
古代年夜飯還有驅(qū)邪、逐疫、健身的作用,年夜飯就是全家團圓的宴會,家里的所有人都會參加,無論身在何方,都會抓緊時間往回趕,如果趕不回來的話,家里的餐桌上也會給他們擺上一副碗筷,代表全家團圓。

八十年代•春晚
改革開放初期的春風
吹遍大江南北
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夕夜除了有雞鴨鵝魚肉
還有春晚!
冬天里的一把火熱鬧了整個年
后來,賀歲片開始盛行
也成了一種新年俗
電視機前的小家
變成了電影屏前的大家
不變的是春節(jié)的熱鬧和歡樂

很多人印象中,春晚始于1983年,但早在1956年,新中國就辦過盛大的春晚。
那一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錄制了《春節(jié)大聯(lián)歡》,節(jié)目單上大咖云集:錢學森、老舍、巴金、梅蘭芳、侯寶林、郭沫若、華羅庚……
晚會中還有一段小“插曲”:侯寶林沒趕上車,差點兒沒能趕到現(xiàn)場,怎么回事?戳視頻↓
▲1956年春晚節(jié)目

年 貨
過年是勸說自己
買買買的最好時機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
八十年代
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
四大件開始走進尋常人家
現(xiàn)在
動動手指購遍全球才是王道


九十年代• 團圓
離家工作的人多了起來
一到過年
無數(shù)的人不遠萬里回家過年
只為吃一口媽媽做的
年夜飯菜
而現(xiàn)在,小康的日子
每天都像過年
人們不再滿足于吃
而是選擇一家老小
旅游過年

走過一年,最開心的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家是風雪里的等待,是疲憊旅途最好的港灣。倦鳥思巢,落葉歸根,我們回到故鄉(xiāng)故土,猶如回到從前靠岸的地方,從這里啟程駛向永恒。
——周國平《家》

2000年以后•祝福
移動電話出現(xiàn)
發(fā)條短信講講吉祥話
是件很走心的事兒
如今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wǎng)絡(luò)
讓“天涯若比鄰”成真
接通視頻祝福你我
是種新年俗

舊年俗新過法
新年俗新氣象
無論過節(jié)的形式怎么變
不變的是那顆想要團圓的心
哦對
還有過年不斷增長的體重
(沒錯,說的就是你)

交匯點記者:徐玲 朱威;繪畫:鄭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