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年又一年
辭舊迎新過春節(jié)
今兒是大年初一
給大家拜年啦!
祝大家:
一帆風(fēng)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
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
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
十全十美、千事吉祥、萬事如意!
一口氣念完的都是大神
當(dāng)然小編是喘的那一撥兒...

每個年代的春節(jié)都有不同的過法
每個春節(jié)都有不同的滋味
快跟著新華日報的靈魂畫手
一起來看看這七十年
過年的儀式感
有哪些變與不變~


五十年代 • 福
王安石曾嘆: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
盡管物質(zhì)上不富足
但家家戶戶最高興的事兒
就是請村里的知識分子
寫張“福”字,貼在家門口
寓意五福臨門
如今
“福”字也get了“新技能”
能“掃”也能“貼”

據(jù)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
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fēng)俗,至少從宋代已經(jīng)開始,歷史悠久。

六十年代 • 紅包
過年最開心的事兒
就是能驚喜地從枕頭底下翻出
用紅紙裹著的一兩角壓歲錢
現(xiàn)在科技迅速發(fā)展
收紅包也衍生了線上玩法
紅包的大小
以前拼歲數(shù),現(xiàn)在拼手速

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zhǔn)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古時候的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七十年代•年夜飯
吃上的消費
占家家戶戶收入大部分
但為有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母親似乎一下子大方起來
炸丸子、紅燒魚
還有豬肉餡兒的包子做早點!
生活富足的現(xiàn)在
也該讓一到年三十
就忙得連軸轉(zhuǎn)的家人
坐下來歇歇,在外吃點更好的
